广论之平议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之平议(连载十六)

  正雄居士

  第四目 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宝云经》卷1说:【香华伎乐遶如来塔,涂扫佛地,若诸塔庙朽故崩落,修治严饰,如是名为恭敬佛。恭敬法者,听法、读诵、受持、书写、解说,思惟其义,如法修行,不颠倒取义,是名恭敬法。恭敬僧者,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种种杂物,供给所须,奉施于僧;乃至贫下无所有时,当用净水敬心持施,如此施者名恭敬僧施。若能如是供养三宝,是名菩萨恭敬施具足。】应如经说如是供养三宝。

  《瑜伽师地论》卷44说:【云何菩萨于如来所供养如来?当知供养略有十种:一、设利罗供养,二、制多供养,三、现前供养,四、不现前供养,五、自作供养,六、教他供养,七、财敬供养,八、广大供养,九、无染供养,十、正行供养。】文中:“设利罗”是如来舍利的别译;p.81“制多”就是塔庙,建造或修缮塔庙来供养,称为制多供养;于如来或塔庙前供养,为现前供养;于十方三世一切不现前诸如来及塔庙行供养,为不现前供养。又说:【此中菩萨唯供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供养不现前佛及以制多,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俱供养现、不现前佛及制多,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如是现前与不现前供养果报有差别。

  供养物以自己亲手所制作,谓自作供养;教导他人制作而行供养,或以自物施于他人,再由他人行供养,谓之教他供养;若以自物于佛前或塔庙前,与他人一起供养,名为自他俱共供养。又说:【此中菩萨若唯自供佛及制多,应知获得广大福果;若唯教他,应知获得大大福果;若能自他俱共供养,应知获得最大福果,为无有上。】如是自作、教他、俱共供养果报也有差别。

  如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薰香、末香、华鬘、伎乐、幢、盖、幡、灯、金、银、琉璃、珍珠、玛瑙等而为供养,是为财物供养。如以前七种供养,以常时、众多、微妙、清净心、猛力胜解,而为供养,并以供养功德,回向求证无上正等菩提,是名广大供养。又自手供养不怀轻慢心,教他供时自己不住于放逸懈怠,不轻弃掷,不散漫,无杂染,不为财敬而诈设虚事,不以有腥味或有毒物供养,是名无染供养。最后以正法修行利乐众生而作供养,是为正行供养。又说:【由此十相,应知是名具一切种供养如来;如供养佛,如是供养若法、若僧,随其所应,当知亦尔。】上说由十相来作供养佛;供养法及僧,也应如是。p.82

  圣 弥勒菩萨所说十相中的广大供养,《广论》团体却应用来作为对假冒佛菩萨的鬼神供养,竟然同样名之为广大供养。个人的色身康健与寿命短长,是由过去世所造的业因而有今生所感得的果报,这是众所皆知之事,佛菩萨绝对不会干预个人的寿命因果。三地满心的菩萨,虽然有意生身,但也只会在你的梦中、定中示现,开示善法以转变你的意识来说服末那识向善。再说鬼神更无能力干预个人的因果,因鬼神福报不如人故,哪里有在下位的鬼神能改变在上位“人”之命运的道理;如果有人为了自身长命百岁而祈求鬼神帮忙,如同贫穷人说能大施财富给比他更富有的人,正是痴人。如果,个人有所求于鬼神而行广大供养,彼鬼神必定也只能以自身能力范围内的利益而回报之;如同人间一样,某甲有恩于某乙,某乙必定会以能力范围内的其他方式回报某甲,是同样的道理;结果施者与被施者,互为利益纠缠不清,未来世就会没完没了的纠缠在一起。至于民俗普渡的活动,以各种饮食普施于一切鬼神,虽然也可说是利益众生的佛法事业,但是要心无所求之下行之,未来世才不会与鬼神纠缠不清,这才算是真正的布施。再说真正的胜义菩萨僧了知生命实相故,知道舍报只是表示他已完成此阶段性的任务,故对生死已无所罣碍,内心充欢喜;而且确定知道不久当可继续他的弘法度众事业,因此绝对不会寻求鬼神的帮助,让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是没有意义而且违反因果法则的。

  上面所说的十相供养中,以正行供养最为殊胜,《瑜伽师地论》卷44又说:【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p.83如是供养为最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无上;如是供养,过前所说具一切种财敬供养,百倍千倍乃至邬波尼杀昙(无可数)倍。】《宝云经》卷5也说:【善男子!如来法身不待财施供养,惟以法施供养为上,以具足供养利益众生,令得安乐常获善利。】所以皈依后的佛弟子应先求开悟,证悟后进修别相智──后得无分别智;若观察众生根器适合得度者,即向他宣说证悟之法,并接引他们进入能证悟实相的正法中修学,让诸学子也能如同自己一样的开悟证真,甚至增上成就佛道,这才是正行供养,也是最殊胜的供养。这个部分将会在第五目中详细述说!

  第五目皈依已应求证悟

  皈依三宝后应求证悟,此是正行供养中第一件要做的事,为何如是说呢?因为,未悟之前只是表相学佛,名义上说是学佛,其实应该说是学世间善法、学人天乘、学表相佛法而已;综观今天的佛教各大山头以及外道,都是如此,并无两样。只有证悟之后才能说已经真正开始学佛了,悟后你会发觉,以前读不懂的般若经,现在全懂了;当你听他人讲法时,会知道讲经法师的落处何在?他是否有断我见证得初果?是否有大乘的开悟见道之证量?都能了知。当你说法时,你会发觉悟前读经都是依文解义,现在却能深入般若义理正观,因为已能照见真心的真如法性故,已经了知法界的真相故。悟后你会知道真心如来藏有真实的体性,能生出一切万法,但是祂自体却是无形无相,也无贪厌等世间相,所以称为空性,故将此心命名为空性心;同时也会知道由如来藏所生的蕴处界万法,p.84全都虚妄不实,但是又都摄归如来藏中,所以称为空相。

  悟后你也同时断了萨迦耶见(我见),你会真正了解及现观:色身不是真我,受想行识也不是真我,五蕴十八界都是虚妄无常,所以自己是虚妄无常而无我的,因此对色、声、香、味、触的贪著就减轻了。悟后你对一般学佛人所谓的“法喜充满”,将会不屑一顾,因为你已经尝到般若智慧及禅悦的真正法味了。由于转依真心如来藏的真如性,自己的性障开始消伏,定慧不断的增长,方广诸经论也能慢慢的了解而深入。当你开悟了,就可保证绝不会再堕于三恶趣中,除非退转而谤法。此外尚有甚多功德受用,只有真正开悟的自家人才能清楚自家事,与外人一时说不清也,如同《大宝积经》卷37〈如来不思议性品第四〉:【如有生盲者,不见日光明,彼不见光照,谓日光无有。】1

  ────────────────

  1自家人谓已开悟之人,生盲、外人谓未悟之人,这是禅宗用语。

  前已陆续约略谈及证悟的必备条件:要信受因果、努力伏除性障、要有正确的禅法知见、更要尽力积累见道应有的福德,除此之外定力功夫也是很重要的。所谓的功夫是指定力的一部分,定力非定相、定境,定力是于法心得决定及净念相续的功夫,尤其是要有动中的功夫,这个法门源于《楞严经》卷5〈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p.85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段经文,主要是告诉我们,用无相念佛的忆佛方法来修定力,大势至菩萨以善巧的方法举例说明:当母亲想念远方的孩子时,这个念中并没有孩子的面貌、形相、语言、文字、声音的出现,但是母亲确实知道想念的是远方的那个孩子,不会是想错人或失去了忆念亲人的念。以这个“如母忆子”的譬喻,来说明:“当我们忆佛或念佛时,没有佛的形相、语言、文字、声音的出现,但是你确实知道你忆念的是哪一尊佛或菩萨,这就叫无相念佛或无相忆佛。”改为忆佛时的念即是净念、正念,因为没有亲情执著的缘故,是修行佛法的缘故。《大宝积经》卷4说:【言无相者,所谓无身及身施设,无名无句,亦无示现。】依此经文说:无相就是无色身,也没有因色身而施设的种种法相,没有语言、文字、名称语句,没有任何运用六尘诸法来做的表示,只有清净的忆佛之念。如果这种无相念佛的忆佛净念,在日常生活中,不论动中、静中都能相续不断,就叫作净念相继。p.86大势至菩萨以祂的念佛心,入无生忍的经验,于此娑婆世界,摄受表相学佛人归于净土。这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功夫,是使人得定很快速而且很有效的方法。尤其现今的社会环境,混乱吵杂,如果以此法门修持,不到两三年之时间,就可以得念佛三摩地。至于如何修持?当在奢摩他章中详述。

  第四节 深信业果

  第一目 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经》卷1说: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 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p.87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经》是 世尊藉著对龙王的开示,劝戒众生要行十善业道。一切众生想法不同,造业也不同,才会有六道不同种类众生的轮回。众生的本心无形无相,不可见取,本来无自主、无我、无我所,却因所生之蕴处界不相同,显示出各自所造的业不同。众生本心如来藏从不造恶业,也不会造善业,因此应当说:没有一个真正造业者。了知这个道理,就应当勤修善业,善业所感生的蕴处界都是端正庄严,见者欢喜。世尊说:会中为何有佛、有大菩萨、有大比丘、有天龙八部众?一切皆由于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反观龙族众生形体有大、有小,色身粗糙等,都是由于身语意造诸不善业,随所造业而各自受报。因此,众生应当安住于正确的知见中而不动摇,不能再盲从大名声的邪师堕于断、常边见中;若能于福田欢喜供养,努力积集、培植福德,则虽生于龙族中,人天也会尊敬供养。世尊又说,菩萨有一法能断诸恶道苦,只要日夜常思惟观察善法,令善法念念增长,不能掺杂丝毫恶念,如此就能永断诸恶;善法圆满时,p.88就能常与诸佛菩萨及其他圣众亲近。何谓善法呢?是说:一切的人身、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的成就,都是以十善业为基础而修、而成就的,故称为善法。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6说:

  身三道者,谓杀、盗、婬;口四道者: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瞋、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若诸众生,异界异有,异生异色,异命异名,以是因缘应名无量,不但有十。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

  是十业道自作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应念,况身故作?若人令业烦恼诸结得自在者,当知即是行十恶道;若有能坏烦恼诸结不令自在,是人即是行十善道。……是故智者应修十善,因是十善,众生修已,增长寿命及内外物;烦恼因缘故十恶业增,无烦恼因缘故十善业增。

  此段《菩萨优婆塞戒经》说十恶业道:杀、盗、婬为身三业,恶口、妄语、两舌、无义语为口四业,贪、瞋、邪见为意三业。业就是思的决定而产生了习惯势力之意思,由思之决定而使得有情造作身口业行,由此身口业行而能使得众生后世往生到善恶趣,故称之为业道;身三业、口四业,因为已经付诸于实行出来,由此身行、口行而对众生有了影响,因此既是业又是业道,而意三业则是纯然由意识、意根所想的,还没有身口的行为被造作出来,纯然是内心中行而无有伤害到他人,因此只是业而非道,总称为十恶业道,此十乃是一切重罪根本,p.89反之而为即名行善;如此即能悖离十恶业道,即是善因缘。众生不论自作、教他作,或自、他共作,都可因此而得或善或恶的果报。若众生为烦恼所缚,即知是人行于十恶业道;若人能坏烦恼结使,即知是人行于十善业道。因此众生真修勤行十善业道,内则寿命增长,外则环境不受灾难等逼迫。众生因我、我所、恶见等诸烦恼的因缘,使十恶业增长,以致寿命渐减、外在环境常受灾难逼迫。

  十业道的轻重,《广论》131页说:

  本地分中说有六相,成极尤重。加行故者,谓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无彼三毒,发起诸业。串习故者,谓于长夜亲近修习,若多修习善恶二业。自性故者,谓属身语七支,前前重于后后,属意三支,后后重于前前。事故者,谓于佛法僧诸尊重所,为损为益。所治一类故者,谓乃至寿存,一向受行诸不善业,未曾一次受行善法。所治损害故者,谓永断除诸不善品,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此段《广论》乃是依于《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所说抄袭来的。有六种业道比较重,六种是:加行、串习、自性、事、所治一类、所治损害。《广论》随学者在此处就要特别注意了:

  一、以加行故来说——如果是贪著世间钱财,以出家身来经商而做贸易事业,就是猛利贪毒;在家信徒投入这种由出家人出资经营的赚钱事业中,即是猛利贪毒的共业。如果遇到真正宣扬正法的实义菩萨僧出世弘法,将会间接或直接显示他们的错悟或未悟,因此难免会危害其既得利益,p.90彼等众人则以瞋心诽谤,甚至以藏密诛法作法而欲诛杀之,就成为猛利瞋毒;如果深信喇嘛教外道邪法,或深信熟读处处具足断常二见的《广论》就可以成佛,就是猛利痴毒;因为《广论》中所说法义,都与声闻解脱道无关,更与大乘佛法成佛之道无关,由此猛利贪、瞋、痴三毒所发起之业,正好就是宗喀巴《广论》中所说的“成极尤重”的重恶业,《广论》的弘扬者及学法者,都应该依据《广论》的本质来自我检查,以免害己害人。

  二、以串习故来说——如果经年累月修习知见颠倒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具足断、常见的藏密所谓的“中观”之邪见,及邪淫怪诞的《密宗道次第广论》双身法,也正是《广论》中宗喀巴引用《瑜伽师地论》中所说的“成极尤重”的重恶业。

  三、以自性故来说——身三业中,杀生重于不与取,不与取重于欲邪行;凤山寺的《广论》随学者,目前虽然短期内还不会违犯身三业的杀、盗、邪淫,但是多闻熏习两种《广论》的知见,其实已经种下了宗喀巴教导的西藏密宗外道法之种子,未来必定要进入密咒乘中修学无上瑜伽;将来进入密咒乘修行以后就不戒杀生、不戒邪淫,那时可就是“成极尤重”的大恶业了。至于口四业中,妄语重于离间语,离间语重于粗恶语,粗恶语重于绮语;而凤山寺的《广论》团体上位者,欺骗随学的学员说“熟读《广论》就可以成佛”,或说“福智法人事业就是利益众生的事业”,甚至推崇外道喇嘛们已经成佛,且是即身成佛,超胜于显教之佛,p.91如此欺瞒众生而云如是等妄语,就是“成极尤重”的妄语重恶业。喇嘛们关起门来私下教授双身法及灌顶时所说言语,都是猛利绮语;当他们崇密抑显时,是在离间善良学人远离正法教导而改投密宗,则是猛利离间语。

  至于意业的三种业中,邪见重于瞋恚,瞋恚重于贪欲;而《广论》中的邪见可就非常多了,几乎随处可见,随举一例说明,譬如《广论》71页说:【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入密而受持密乘独创的三昧耶戒,就不得不努力修学双身法,这是最大的邪见──成就猛利邪见,舍寿后决定会下堕三恶道;其他邪见亦是多如牛毛,此诸邪见将会在后面的诸章节中陆续举证出来加以说明。又在台湾各地《广论》团体之邪见,也是不胜枚举,如前所说的凤山寺《广论》团体的外道化、鬼神化、商业化等等以外,于中士道中的邪见也将会在后面逐渐举出,以救密宗行者。如是等等诸邪见,都正是宗喀巴所说“成极尤重”的大恶业,但宗喀巴却教人要一一修习触犯。

  四、以事故来说——《瑜伽师地论》卷9〈本地分〉中说:【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为损为益,名重事业。】这一点,学佛的人就要特别小心了,在尚未弄清楚真实佛法之前,“邪魔外道”这句话是不能随便跟随他人乱指控的,万一被指控的人是真实义菩萨,所说的法是真实法,而您骂他是邪魔外道,就是“成极尤重”的大恶业。不幸的是,这是藏密喇嘛与信徒们常常在犯的大恶业。p.92尤其相似佛法易与众生相应,反而真实义唯与人数较少的有智者相应。一般众生不懂菩萨摧邪显正救护众生之善举,却迷信于喇嘛、仁波切恶意诽谤真善知识为“邪魔外道”,就盲目的追随著妄加诽谤,冤枉无知的成就诽谤贤圣的大恶业──成极尤重。自己应有的身口意行,有智学子当以法义内涵为简择依据,勿迷信喇嘛上师等而乡愿为之。

  五、以所治一类故来说——《瑜伽师地论》卷9〈本地分〉中说:【谓如有一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无一时善。】信受宗喀巴、喇嘛教的学人,就是这一类人,一向受持邪法,努力勤行邪淫双身法为目标;更有“精进”履行密法者,常常师徒乱伦、六亲乱伦,终其一生误认双身法为成佛的最胜道而不作忏悔,实质上成就极重恶业,死后必将往生恶趣中,彼等至今却都一无所知。有智慧的藏密学人,当自审思观察,应当知所对治。

  六、以所治损害故来说——《瑜伽师地论》卷9〈本地分〉中说:【谓如有一断所对治诸不善业,令诸善业离欲清净。】这就如同笔者一样,在深入了解经中所开示之佛法正义以后,自能发觉事情很严重,此时就应该赶快远离藏密诸邪法,并且努力改正、发露己过、殷重忏悔一切罪业、痴业,更能反过来努力弘扬正法,破斥邪说以救护仍被邪见笼罩之众生,如此改正之行,祈使诸佛菩萨冥佑加持摄受,以此功德回向恶业清净,如此诸善业才得快速增长,最后才能花开见佛,终于证得自性佛。往往有一种愚人,由于自己已经和喇嘛、密教上师合修过双身法,p.93心中害怕被丈夫知道而导致严重后果;当有人举出自己供养的喇嘛或密教上师侵犯别人眷属,或上师被举发长期与女徒弟乱伦合修双身法时,自己身为女徒弟之一,明知这是事实,自己也确实与上师合修过,或是至今仍然常常暗中继续合修,却为了自己的面子,不想被人怀疑曾经与喇嘛、上师合修双身法,就极力为喇嘛、上师否认。这种常常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愚痴的表现;因为后世的极重果报正等著她们,帮助喇嘛、上师以外道法取代原本清净的佛法,是极猛利的大恶业;师徒乱伦的双方也都是极猛利大恶业的犯罪者。她们都不懂:发露忏悔以后永不复作,这个发露、忏悔二法都是大善业;而自己若一意覆藏到底,则是大恶业,不但救不了自己,也救不了自己所崇敬的喇嘛与上师。密宗喇嘛、上师暗传双身法,并且实际上暗地里在合修;而密宗的法义自始至终也都是围绕著双身法在修的,一切前行起分的功夫修炼也都是为了双身法而作准备,这是密宗不争的事实。事实如此,而密宗的教义也是在在处处都证实这一点,因此,一切极力为喇嘛、上师辩解的人,在别人心中都会认定是曾经与异性上师合修双身法的嫌疑人;越为喇嘛、上师辩解,社会人士及亲友们越会这样认为。有智慧的密宗行者,应该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来做,因为后世因果是不讲人情的。

  第二目异熟果

  为期大众了解密宗如何篡改佛法内容,必须先解说佛教五果的内容,然后再举证密宗如何篡改佛教五果的内容,今再续说五果中的异熟果。众生所造业行舍报以后,p.94为何会感生各种异熟果报呢?三世因果又如何在异熟果报中具体实现呢?其因在于各个众生都有的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此识含藏著众生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善、恶、有漏、无漏的一切业种,过去所造的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习气能影响业种的流注而不断现行。阿赖耶识由其所含藏的我见、我执烦恼业种,不愿见闻觉知的自己消失,因而引生七转识不断出生,由七转识现起种种不如理作意的分别而生执著,续造诸业行;复由阿赖耶识收藏诸业行种子,如此种子生现行,现行再回熏种子,交互影响,因此后有不断。阿赖耶识本体是无记性,而所含藏的业种亦属无记性,一旦现行时就会有善恶性;当因缘会遇导致业种成熟时,阿赖耶识便依此诸业种,透过卵、胎、湿、化四种方式而成就各种不同的色身或安住于无色界境界中。因业种具有变异而熟之体性:前、今、后三世不同时段的异时而熟、三界六道不同处的异地而熟、众生各世不同种类六道有情色身的异类而熟的果报,故名异熟果。

  异熟果是有情造善恶业以后所感得的果报;譬如菩萨造净业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亦如有情造恶业而感得后世不可爱正报身,或造善业而感得后世可爱正报身。众生如何因善恶业而招感下一生的异熟果报呢?经论中曾有细说,现以《楞严经》来说明。《楞严经》卷8佛说: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情少想多,p.95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碍。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沈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经文中说一般世间有情的生死相续,生的时候是随顺于业的习气而行,死的时候就随业之变而流转投生六道;临命终时暖触尚在,阿赖耶识尚未开始舍离色身时,一生所造善恶业内涵顿时显现,犹如幻灯片一般,刹那间连续闪过,死逆生顺乃妄见妄习的众生之所欲,此时众生的情与想二种习气,交互生起。

  什么是“情”?《楞严经》卷8中佛说:

  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什么是“想”?《楞严经》卷8说:p.96

  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眄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如上《楞严经》之开示,简单的说,临命终时,“情”重者就会下堕,“想”多者就会上升。“情”是指对眷属及五欲的贪著,“想”是指觉知心的觉知性,或者喜爱思惟而远离情执。由于情与想的多寡不同,导致舍报后往生的处所有各种差异,细说则有下列分别:

  一、纯想,可以生到欲界六天,或色、无色界天。

  二、纯想又兼具福德智慧及清净愿力,就可以随著自己愿力往生任何佛国净土,觐见十方佛。

  三、情少想多,成为飞行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等,可以无障碍的游行于四王天。

  四、如果情少想多,但是有善愿善心护持佛法的人,或护持持戒的人,或护持持正咒的人(不

  含藏密自创的咒语),或护持实证禅定的人,往生后都是如来座下的护法神。

  五、情想参半,不飞升也不下堕,则生于人间;假若想多而光明,则来世生为聪明的人;若是

  情多则幽暗,则来世生为暗钝的人。

  六、情多想少,则堕旁生道;p.97严重的会成为披毛而横身四足行走的旁生,较轻微的会成为

  有翅膀的旁生。

  七、七分情而三分想,将生为饿鬼众生,沉至水轮与猛火交会处,常被诸火燃烧,得不到饮食。

  八、九分情而一分想,身入风火二轮交会处,轻者生在有间地狱,重者生在无间地狱。

  九、纯情而无轻想之人,死后必堕阿鼻地狱。

  十、纯情而无正知见者,一心系情于错说正法、误导众生的师父身上,极力维护师父而诽谤大

  乘法,诬谤真实义菩萨是邪魔外道,以及毁坏诸佛所设禁戒、说法诳妄欺骗众生、贪著信

  众布施的钱财、滥受信众恭敬礼拜、造作谤法、谤贤圣僧等五逆十重业,则下堕无间地狱

  受苦;将来到此界地狱毁坏时,仍将辗转生到十方世界的阿鼻地狱继续受苦,直至恶业报尽。

  因此《楞严经》卷8最后作结论说:【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如来藏)。】众生自己造恶业,自己招感苦受;一切众生各自都有如来藏,不论想、情或多或少,如来藏也一定不断流注业种,使众生随著所造善恶业或升或堕,但众生在升堕之中如来藏却从来不受苦乐。众生造恶业感生地狱果报,地狱报尽转生饿鬼,饿鬼报尽再转生畜生,畜生报尽方得为人;虽然已能生在人间,但是初五百世中都是瘖哑盲聋,因此果报是由下而上,正报受完了还需再受诸余报,这些不可爱异熟果是随业报的酬偿而渐渐减轻的,最后余报受完了才能再度成为正常人。(待续)p.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