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于毕竟空

  —兼议释印顺主张二谛永无自性

  正庆居士

  (连载二)

  三、胜义自性义

  毕竟,即胜义;行毕竟,即第一义中行,故龙树菩萨说:【毕竟空,即是如、法性、实际。】1

  而真如、法性、实际,即是胜义谛,故毕竟空亦名胜义谛、胜义自性义。

  胜义谛者,亦名真谛,亦名第一义谛,即真如法性本实理,所谓真净明妙实际理地也。谓

  圣智自内证最胜义智所行真实理性之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亦即内证离言真如法性,

  名胜义谛。何以故?如《瑜伽师地论》言:

  云何胜义有?谓于其中一切名言、一切施设皆悉永断,离诸戏论,离诸分别,善权方便说为法性、真如、实际、空、无我等。如菩萨地真实义品第四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2

  是故,真如法性是胜义有,即胜义自性,亦名圆成实性,是清净所缘境性。此中说“有”,是说有“法”自相:无生、无住、无灭,性相常住,是名一切法平等性;此平等性名清净法,故说胜义言有,名胜义有。空者:亦复清净义,无生、无住、无灭义,平等不二,于此说为胜义是空,名胜义空,约法“真性义”称故。然“空”非是“法”,以义同故;故而善权以喻说之,非胜义“无法”名之为“空”;是故本论此处以胜义是有,名胜义有,约法“自性有”而“自相空”故称。

  世亲菩萨释《辩中边论颂》说:

  胜义谛亦三种:一、义胜义,谓真如;胜智之境,名胜义故。二、得胜义,谓涅槃;此是胜果,亦义利故。三、正行胜义,谓圣道,以胜法为义故。此三胜义,应知但依三根本中圆成实立。此圆成实,总有二种:无为、有为;有差别故。无为,总摄真如涅槃;无变异故,名圆成实。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3

  三胜义谛者,初一、乃谓真如(如来藏)自住境界,是圣人内证殊胜正智之现量;第二、乃谓圣智所证得涅槃;第三、乃谓真如所生无漏有为法等。前二属无为,后一属有为;第三正智无漏有为摄入初一及第二正智,此谓:第二正智属无漏无为之涅槃,第三正智属圣道行等有为法,第三正智依前二正智方始能行故。又释颂中言“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者,此无漏有为净分依他,虽亦具圆成实名,然则应知:“真如”非所证,本自有故;而“涅槃”非法性,无作用故;是故真正之圆成实乃真如(如来藏),依此真如(如来藏)而方有后之二胜义(正智)故,是故颂中说初真如名圆成实,非后净分。如窥基菩萨说:

  虽有、无为诸净分法皆圆成实,然今颂中说初真如名圆成实,非后净分。不能简别自

  、共相等三义胜故。净分依他,一非所证、二非法性,故今颂中说初非后。4

  于此,释印顺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中说:【依他起也名“胜义无自性”。】5

  此语无稽,盖无自性义,谓实“无”有法,自相“无”故,如龟毛兔角常无,何以故?无有是事之故。依他起性,系依真如理体缘起,故非“真如理体”,既然非是,则非“胜义自性”。胜义自性者,亦名圆成实性;真如理体之异名,是自性有,法界法尔,非佛作、非余人作;此性,无作、无受、无觉无观。于是,何曾有“胜义‘无’自性”一名事?故而,更何有加诸于依他起性之怪谈出?!

  又初正智俱摄有为、无为者,盖涅槃无为及圣智有为俱是初真如法性之相分非余,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皆真如法性缘起事,为真如法性内法非他,如窥基菩萨言:【真如中,具恒沙佛法。】6

  故一切法非不真如法性事,是故真如法性正智,亦名般若波罗蜜,因此《大智度论》乃言: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虽知诸法一相,亦能知一切法种种相;虽知诸法种种相,亦能知一切法一相。菩萨如是智慧,名为般若波罗蜜。7

  一相者,即无为法,即圆成实性,是真如法性非缘起之理体,是常住性,不动不变,法正位也。一切法种种相者,即有漏及无漏等有为法,即依他起性,是真如法性缘起之事相,是无常相,非法正位故。

  毕竟空,即真如理体,即“胜义自性”,非“胜义‘无’自性”;有自体故,非无自体;有实用故,非无实用;若无自体亦无实用,即成戏论,则非佛法,是外道论故。如《瑜伽师地论》云:

  空见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无有爱养

  ,无有祠祀,广说乃至世间无有真阿罗汉。”复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一切诸法

  体相。”8

  此即无因论,亦名断灭论;持此论者,龙树菩萨说是:【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9

  如是不明空法,论以毕竟无,为龟毛兔角常无之邪论,无关胜义亦无关三界诸法之生住异灭也。是故龙树菩萨明空说:【是空相,是一切诸法“实体”,不因内外有。是空,有种种名字,所谓无相、无作、寂灭、离、涅槃等。】10

  说一切诸法“实相”,是一切诸法“实体”;实相者,是实体,不是无体。无体者即无作用,即无三界之生住异灭,与法界实相无关;若谓实相是无自体

  11,是外道说,不是佛说。

  龙树菩萨复作是说:

  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各各相者,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如是等分别诸法,各自有相。实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不可破,无诸过失。如自相空中说:地若实是坚相者,何以故胶、蜡等与火会时,舍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则失坚相。又破地以为微尘,以方破尘,终归于空,亦失坚相。如是推求地相则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实皆空,空则是地之实相。一切别相,皆亦如是,是名为如。……复次,一一法有九种:一者、有体;二者、各各有法;如眼、耳虽同四大造,而眼独能见,耳无见功;又如火以热为法,而不能润;三者、诸法各有力;如火以烧为力,水以润为力;四者、诸法各自有因;五者、诸法各自有缘;六者、诸法各自有果;七者、诸法各自有性;八者、诸法各有限碍;九者、诸法各各有开通方便。诸法生时,体及余法,凡有九事。知此法各各有体法具足,是名世间下如。知此九法终归变异尽灭,是名中如。譬如此身生,从不净出,虽复澡浴严饰,终归不净;是“法”,非有非无、非生非灭,灭诸观法,究竟清净,是名上如。复次,有人言:是九事中有“法”者,是名“如”。譬如地法坚重,水法冷湿,火法热照,风法轻动,心法识解;如是等“法”名为“如”。如《经》中说:有佛无佛,如,法相法位,常住世间,所谓:无明因缘诸行,常,如本法。12

  攸关本段叙述,释印顺亦有解析,彼于《空之探究》说:

  如—真如tathatā,是表示如此如此,无二无异的。这一名词,可通于几方面的。初段文、分为二:一,坚等一一法性,是一直如此,“不舍自性”的,所以世间坚等性,也可以名为如。二,推求一一法的实性不可得,“其实皆空”,空是如如不异(并不是一)的,是一切法的实性,这也名为如。第二段文,分如为三类:下如,是一切法坚等自性。中如是无常等共相sāmānya-lak?a?a。上如就是实性—空,非生灭、非有无。……依龙树论说:空性是一切法的实性,也可名为(胜义)自性。空性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依因缘力,而说为生灭有无。……龙树的缘起即空性,是超越数量的,超越数量的空性,不碍一切。13

  释印顺其实明白龙树菩萨所说“如”之要义:即是在说空、空性、实性、法性、实际、界、如来藏……等同义之异名,亦即说胜义自性、胜义有、涅槃本无生、般涅槃非毁坏法。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摩诃衍品〉,复同作是说,论云:【自性有二种:一者如世间法—地,坚性等,二者圣人知如、法性、实际。】14

  菩萨说世俗谛(世间)、胜义谛(出世间)二种都有自性。一者,地坚性、水湿性、火暖性、风动性……等世间一切有为诸法,以聚集、相续、分位等系假立施设,无体事;然假立施设之对象—世间一切有为诸法,都是真如中之法相,从真如所蕴之因缘种而生,故说实有自性。是故佛言:“‘世间相常住’、‘法不离如、法不异如’”。二者,胜义自性,或名胜义有,此是离言有性,是真如、法性、实际,无漏无为性也;此依世俗说,胜义非行处故。如佛言:

  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

  界、不思议界,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性相常住,是名一切法平等性,此平等性名清净法。

  此依世俗说为清净,不依胜义。所以者何?胜义谛中既无分别亦无戏论,一切名字言语道断

  。15

  此是圣人自内证所知。

  是故释印顺如是主张:

  性空者之一切皆空,不自无为常住来。……一切如幻,唯是因缘和合之存在,观待之假

  名。一切无实性,乃曰“胜义谛中,一切皆空”。此无自性空,不如自性之诳惑,曰

  诸法实相。自性本来无,非观之使无,故曰常。16

  好在由于“空故”,是极无自性的,所以要“从缘”而“起”;依于因缘,“一切法”

  都可以“成立”。17

  自相实无,名无自性。18

  空是无自性义,是胜义无自性……。19

  胜义无自性说,是“空”的。20

  彼言:“一切皆空,不自无为常住来;‘空’,是‘极无自性’,是诸法‘实相’;自相实‘无’,名无自性;自性‘本来无’,非观之使‘无’,故曰‘常’;没有无为常住;一切‘无’实性,名之为‘空’、名之为‘胜义无自性’”。由是可见,印顺主张世俗、胜义二谛“无”法,故而说一切皆空,认佛法“空”义是为“无”,是没有实性(彼亦名之无自性、或名无自体);以“空”非是喻“真如、法性、实际”,谓此即一切毕竟“无”,是“常无”,或名“永无”,即龟毛兔角论,“常无”故;由是故,释印顺即是以断灭无法为涅槃、为佛法所说空义,是空无所有论者;彼起如是见、立如是论,非佛菩萨义也。兹举佛、菩萨圣教以示佛法正理:

  1、《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是如实句,性真实故;是谛句,无动摇21故;是诚实句,无虚诳故。……是第一义句,无所言说故;是平等句,无差别故;是坚牢句,不可坏故;是不动句,无所依故。……是清净句,性无染故。……是无二句,无有建立故;……是无尽句,无为常住故;是无为句,非生灭所摄故;是空句,最清净故。】22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舍利子!此于色实性而得远到,于受、想、行、识实性而得远到,故名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此于一切陀罗尼门实性而得远到,于一切三摩地门实性而得远到,故名般若波罗蜜多。舍利子!是谓般若波罗蜜多。】23

  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真胜义者,即本性空;此本性空,即是诸佛所证无上正等菩提。】24

  4、《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空,无所有,无所有者非真胜义,非胜义者即是虚妄愚夫之法。】25

  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佛言:“善现!胜义,谓涅槃。”】26

  6、《大方等大集经》复云:【若“法”,不出、不灭、不住,即是无为。是故说言无为之法有三种相:所谓无出、无灭、无住,以是义故名为无为。】27

  7、龙树菩萨《中观论》偈颂复云:【有无共合成,云何名涅槃?涅槃名“无为”,有无是有为。】28

  8、《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云:【此无垢清净真如是常住法,诸佛以此为身,故诸佛身常住。由此身常住,依此身有众德,故众德亦常住。此常住以“真实性”为相。】29

  显然释印顺无法理解佛法“空”义,以致不解涅槃、不解“胜义非断灭空”之胜理,当然亦无能真解声闻菩提世俗谛之佛法谛理。释印顺于佛法中有此非理观,难怪彼会认同晚年痴迷于密教之天竺月称所持无因唯缘断灭之论,原是同见故。故彼于《印度之佛教》一书中说:

  月称立说,申二谛都无自性,……于后期复兴之中观学者中,所见特深!……大体为论

  ,余晖峻岭,性空者之杰出者也!月称传大明杜鹃,小明杜鹃而至阿提峡,于佛元千

  四百二十五年入藏,作“菩提道灯论”,影响于西藏之佛教特深。30

  由是错会之故,释印顺堕入藏传佛教六识论者所堕之识阴中,一世不外于意识常见,亦不外于常见妄想所生之断见。综上以观,毕竟“空”者,是毕竟“如”义;以是,非唯一切有为诸法是如相,亦必胜义非不如性,即胜义有,即胜义自性。易言之,若释印顺所倡毕竟“空”是毕竟“无”义者,以是缘故,非唯胜义不具如性,亦即胜义无,即胜义无自性,亦必一切有为诸法皆是不如相,则空义即堕戏论,道理极成。

  四、一切唯识义

  什么是有为法?佛说:

  谓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五蕴、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四念住、四

  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三解脱门、六到彼岸、五眼、六神

  通、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

  、道相智、一切相智,所有一切有生、有住、有异、有灭法。善现!是名有为法。31

  什么是无为法?佛说:

  若法无生、无住、无异、无灭可得,所谓:贪尽、瞋尽、痴尽、真如、法界、法性、法

  住、法定、不虚妄性、不变异性、离生性、平等性、实际。善现!此等名无为法。32

  如上佛说有为、无为。然佛说此是深奥义,此作何解?佛如是说:【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涅槃。】33此即无为法。佛又说:【一切法亦是深奥义,须菩提!色亦深奥,受想行识亦深奥;眼亦深奥乃至意,色乃至法,眼界乃至意识界;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深奥。】34此即一切有漏有为及无漏有为诸法。

  佛复说:【色如深奥故,色深奥。受想行识如、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深奥。】35

  色如深奥、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深奥,乃无漏有为法,而二乘圣者不知。其故若何?佛复教示:

  是色如,非是色、非离色。乃至识如,非是识、非离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

  非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

  以上圣教,亦即是《胜思惟梵天所问经》所说:“有为法住无为性中”37之圣意。亦即《杂阿含经》佛所说:

  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

  ,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

  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

  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38

  复如龙树菩萨《中观论》偈颂所说:【如来39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40

  真如遍行一切法,但不即是一切法,又不离一切法,与一切法不相在,是故玄奘菩萨亦如是说:【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41

  于是应知,众因缘生法之世间一切有为诸法莫不是真如之因缘种;若否,则不得成立世间一切有为诸法,亦不得成立与真如不相在之义。果若说一切有为诸法可无真如以为因缘,必是醉人说言。譬如“水中柳”,醉人不知不见岸柳,谓只要有水、有池塘、有亮光,无须有岸边之垂柳因缘,即可成就“水中柳”事。岸柳者,喻胜义自性(真如);水中柳者,喻世间一切有为诸法。

  世俗有为、胜义无为,义趣俱甚深,玄奘菩萨说:

  一切种相应更分别。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此与本识及所

  生果不一不异,体用因果理应尔故。虽非一异而是实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种

  子虽依第八识体,而是此识相分非余。42

  又说:【相分等皆识为性,……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43

  又说:【契经说:心性净者,说心空理所显真如,真如是心真实性故。】44

  玄奘菩萨意说:世俗一切有为诸法(水中柳喻),实乃第八识之相分(岸柳喻),乃是第八识中亲生之自果功能差别45(岸柳喻),无不是阿赖耶识之识性法。而真如就是阿赖耶识的真实性,亦非是识性外法。

  以是故说:

  是故,诸佛及一切法,真实平等,皆同一相,如阳焰等。一切众生、诸佛及土,皆唯自

  心。识想所现,识想为缘,所生诸色毕竟非有。46

  所生诸色,是由自心所变似有诸色,是自心内相分非余;是自心种子现行,非有外法外境;是一切法唯识,故说所生诸色“毕竟非有”。(待续)

  [1]《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74〈转不转品〉,页578,下4。

  [2]《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100,页879,上20-24。

  [3]《大正藏》册31,《辩中边论》卷2〈辩真实品〉,页469,下2-8。

  [4]《大正藏》册43,《成唯识论述记》卷9,页545,下19-23。

  [5]释印顺著,《印度佛教思想史》,页269。

  [6]《大正藏》册34,《妙法莲华经玄赞》卷3〈方便品〉,页695,上26-27。

  [7]《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18〈序品〉,页194,中1-5。

  [8]《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7,页311,上17-21。

  [9]《大正藏》册30,《中论》卷4〈观四谛品〉,页33,上8-9。

  [10]《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74〈灯炷品〉,页581,下5-7。

  [11] 无自体,亦名无体,亦名无自性。

  [12]《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32〈序品〉,页297,中24~页298,下23。

  [13]释印顺著,《空之探究》,页249~250。

  [14]《大正藏》册25,《大智度论》卷46〈摩诃衍品〉,页396,中7-9。

  [15]《大正藏》册0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78〈实说品〉,页422,上18-24。

  [16]释印顺著,《印度之佛教》,页269。

  [17]释印顺著,《成佛之道》(增注本),页373。

  [18]释印顺著,《印度之佛教》,页290~291。

  [19]释印顺著,《中观论颂讲记》,页458。

  [20]释印顺著,《成佛之道》(增注本),页374。

  [21]  编案:大正藏乃是“瑶”字,乃印经时“摇”字之错植。

  [22]《大正藏》册13,《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卷2,页620,上19-28。

  [23] 《大正藏》册0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71〈观行品〉,页404,下4~页405,中8。

  [24]《大正藏》册0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33〈施等品〉,页739,中9-10。

  [25]《大正藏》册07,《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67〈显相品〉,页929,上27-28。

  [26]《大正藏》册0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1〈辨大乘品〉,页291,上14。

  [27]《大正藏》册13,《大方等大集经》卷13,页85,上10-12。

  [28]《大正藏》册30,《中论》卷4〈观涅槃品〉,页35,中29-下1。

  [29]《大正藏》册31,《摄大乘论释》卷14〈释智差别胜相品〉,页262,上6-9。

  [30]释印顺著,《印度之佛教》,页296。

  [31]《大正藏》册0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6〈菩萨品〉,页262,下9-16。

  [32]《大正藏》册0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6〈菩萨品〉,页262,下17-21。

  [33]《大正藏》册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深奥品〉,页344,上3-5。

  [34]《大正藏》册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深奥品〉,页344,上7-11。

  [35]《大正藏》册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深奥品〉,页344,上13-15。

  [36]《大正藏》册0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7〈深奥品〉,页344,上17-20。

  [37]《大正藏》册15,《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5,页85,中5。

  [38]《大正藏》册02,《杂阿含经》卷1,页5,上20-26。

  [39]如来,亦名真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大正藏》册08,页751,上26-27。

  [40]《大正藏》册30,《中论》卷4〈观如来品〉,页29,下9-11。

  [41]《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10,页54,中9-10。

  [42]《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2,页8,上5-12。

  [43]《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10,页59,上14-16。

  [44]《大正藏》册31,《成唯识论》卷2,页9,上4-6。

  [45]功能差别,亦名种子,亦名界。

  [46]《大正藏》册10,《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卷1,页911,下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