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佛子向正道(25)——游宗明老师

  论释印顺的识与名色

  “识”与“名色”是学佛者一定会见到的名相,如果弄不清楚的话,那学佛就不知道佛法的内容是什么?错解的话,就会南辕北辙,找不到方向。专有名词有它的定义,不能不按照经论而自己胡乱解释;误解、错解将会害人法身慧命,后果严重;所以法师是不容易当的,更何况是当导师,那更责任深重!释印顺被此前的台湾佛教界尊为导师,然而他对佛法名相的误解很严重,例如他对“识与名色”的说法实在违背经论,误导众生!

  释印顺在《唯识学探源》说:

  “根境和合生识”,在不懂佛法的人,它不但不觉到唯识的意趣,还会误解佛法是唯物的。但在缘起支的认识论里,认识的主因是识,缘识才有名色、六入、触。这就是说:所认识的对象(名色),要因主观的识,才能存在。反之,名色的消失,也要识灭以后才能彻底的灭尽。1

  注1 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2002.3 修订二版,页36。

  “根境和合生识”,此“识”必定是六识。譬如眼根触色尘而有眼识,耳根触声尘而有耳识等,如是意根触法尘而有意识。意识有了知、分别的作用,但前五识也有了知、分别的作用,只是了知与分别的作用有广狭差别而已;如果意识离开了前五识及六尘,就不能在人间了知、分别人间诸法了,所以释印顺说“认识的主因是识”,可见释印顺把“识”解释为意识。“认识的主因是意识”,以凡夫的智慧从表面上看来好像没错,其实并不正确;意识是因缘所生的,意识是有所缘、有所依而有的,意识的俱有依是第七识意根和第八识如来藏,没有第七识、第八识就没有意识产生,所以想要有认识的意识需要有第七识、第八识为主因,意识不可能单独存在。有意识才能认识是没错,但意识是因缘所生,以意根和法尘为缘而由第八识这个主因所出生,这样讲才有万法唯识的意趣,对于为什么“根(六根)境(六尘)和合生识(六识)”也能解释清楚,这样才是佛法。

  释印顺说“缘识才有名色、六入、触。”五色根简称为“色”。(五色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合称为色;在唯识增上慧学中,则是加上六尘合称为色。)受、想、行、识四阴合称为“名”。

  释印顺把“识”作“意识”解,就会变成:“缘意识才有名色、六入、触。”这是误解佛法,这种解释是严重错误的。当名色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哪来意识可以去了别认识?依印顺的说法是,还没有色阴时就能有意识存在了;那么意识就成为入胎出生名色的识,那他入胎、住胎时都应该知道自己是怎么制造色身的;然而现见不能,可见印顺对佛经法教的认知有著极严重的错误。

  意识是被生的法,意识是意根作意而被如来藏所生之法,释印顺却反过来说:“因为意识才有名色、六入、触。”这是颠倒说,意识本身即是在“名”之内,是“名”中的识阴所摄之法,当名色未生之时并无意识可认识了知;而更重要的是意识不能出生“受想行”三阴及祂本身归属的识阴,如果意识可以出生意识自己,就成为“自己出生自己”的过失,这个部分龙树菩萨早就破斥过─诸法不自生。四阴皆从如来藏出生,意识自己都不能出生祂自己的意识,何况受想行与识阴?我们可以发现释印顺最大的错误是把“缘识才有名色、六入、触”的“识”当作意识,他犯下这个大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他否定第七识意根与第八识本识的存在所导致的。在十因缘法中说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2”这里的“识”都不是意识,此“识”就是本识、藏识,本识即是第八识如来藏。中国字的识就是指心,第八识是心,所以称为识。“心、意、识”在二乘法中,可以方便解释为意识心的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像大乘法第三转法轮诸经一样解释为: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如来藏识。假如硬要把“心、意、识”解释作唯有意识而没有第七识、第八识,那就是释印顺这种主张唯有六识之人才会有这种说法,可是这种说法是误导众生、毁谤佛法的行为,千万小心谨慎才好。

  注2《大正藏》册30,《瑜伽师地论》卷9,页321,中8-9。

  佛法是有因果的,不能像学术思想一样,认为“我要创新思想有何不可?”当然不可,不可的原因是后果严重,不可的原因是佛法不可能有创见;不可能有创见的理由是:佛法的内涵不可能有人能超越佛陀的智慧,因为 佛陀是无上师,是世尊,所谓“一切所有我尽见,天上天下无如佛。”佛是无上正等正觉,没有这个基本认识想要学佛法就很难,贡高我慢一大堆如何学得进去?自以为他现在就成佛了,他还会跟佛学吗?像西藏密宗喇嘛教那些上师、活佛,自称他们成就的佛是金刚佛、报身佛(抱身佛),比显教的佛更高一级,如此狂妄自大根本不把佛陀看在眼里,那他们就从此之后应该自称喇嘛教才正确,不要再称为“藏传佛教”,这样才是名正言顺;不过喇嘛教也知道改为喇嘛教后,他们就没有佛教徒的财源供他们挥霍了。

  释印顺说:

  从识缘名色,和识灭则名色灭的定律,作认识论的观察时,那所认识的一切,很容易解说为是自心所现的意象。如不能正解依彼者不离彼而亦不即彼起的缘起论,那末唯识的思想,是会很自然的从我们心里出现。3

  注3同上注,页36-37。

  “识缘名色”的“识”乃是第八识如来藏,而“识灭则名色灭4”,此“识”却是第六识意识心,两者不可相提并论。释印顺如此认“识”不清而来解释佛法,真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识灭则名色灭,是说意识灭则意界及十七界皆灭,而不是第八识灭。十八界灭而第八识不灭,这就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境界”─本际;如果连第八识也灭了,那就成为断灭见者,非佛法了。由此证明“识灭则名色灭”的“识”一定是意识。出生名色的本际识是永远不会、也无法坏灭的,所以解说这个识的经典就称为《金刚经》,因为这个识的体性犹如

  金刚而不可坏。

  注4《大正藏》册1,《中阿含经》卷21,页562,下28。

  “自心所现”的意象,讲的就是三界唯心造,此心是如来藏而不是意识心;意识能现什么出来?祂的功能只是了别、认识,不能出生名色及世界。缘起法探讨“此有故彼有”,都是依蕴处界法作观行,但缘起法不等于唯识;现象界是蕴处界及诸心所法,有八识心王的万法唯识才有缘起法,不能离开唯识而说有缘起法。所以释印顺说:“‘因心所生’的唯识思想,在唯识学者看来,是根据缘起论而建立的。确凿有据,不消多说的了。”5 乃是胡说八道,根本乱讲。没有八识心王具足,缘起法于我何有哉?先有唯识学所说的如来藏,然后才能出生名色,才有缘起法的建立;不是先有缘起论的建立然后才有唯识,这样讲才正确;否则就成为先立缘起法的理论,就能从这个理论出生名色,再看出缘起法的存在,真是荒谬。“因心所生”的“心”即是真心如来藏,不是意识心。唯识的“识”即八识心王,唯识祖师云:“说一心,唯通八识。”除了前六识之外,还有第七识及第八识,得第八识真实常住,一切万法才能有所生─出生缘生、缘起法。

  注5 同上注,页37。

  释印顺说:

  初入母胎的心识,也具有五蕴,不唯是精神的活动。没有名色,入胎识是无从立足的。不过在新生命的最初发现上,有取识的忽尔现前,为新生命的开始,所以特名为识支。这识是微细的心识,还是粗显的心识?龙树在《智论》说有细心,这识支应该指微细心识。他与唯识家所说的阿赖耶相近,但此唯重视他的结生,相续,执取根身;至于阿赖耶的重于受熏、持种,那就非性空者所必要的了。6

  注6 释印顺讲述,演培记录,《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1修订一版,页529。

  释印顺说“没有名色,入胎识是无从立足的。”是颠倒说。名色是入胎识所出生的法,是有生之法,有生则有灭,故名色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入胎识则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常住法,具足了《心经》所说的体性,这样看来到底是没有入胎识就没有名色?还是没有名色就没有入胎识?一目了然。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有人说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那么阿赖耶识是不是第八识? 7 第八识绝对不是“微细意识”,意识再怎么微细都还是意识,依旧是意法因缘生的有生有灭法。修行不是要把粗意识修成细意识,再修成微细意识,这只是修养的意识境界;修行也不是要把意识修成无妄想而变成第八识,意识不可能变成第八识,不然佛说八识就会变成七识;八识论才是正确的佛法,七识论跟六识论一样都是外道法,西藏密宗喇嘛教都是六识论者,他们为了要显示比正统佛教更高而创立之九识论、十识论,同样是外道论,根本不是佛法。八识论乃是佛所说的生命实相,不增一识也不减一识,也就是生命唯一真理;祂不是外道用意识的思想,乱猜、乱想所能想象出来而能说明正确的。因为第八识超越意识境界,不是意识思惟就能了知的;若非佛来人间,这个世界将无人知道人有八识,而且证悟第八识;故说佛法甚深极甚深,无佛不能了知。

  注7 《楞伽经》中佛说:【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

  若懂得阿赖耶识(如来藏)的体性而说祂为细心并无不可,但把意识的微细分拿来当作阿赖耶识则不可。阿赖耶识才能结生、三世相续、执取根身,意识不能保存业种、无明种故不能结生,也不能执取根身。意识若是结生相续识,就是能收存业种的心,三恶道那些有情就可以自己把往世的恶业种子丢弃,就可以立即回来人间,三恶道有情就应该已经全部消失了,可见意识不是结生相续识。意识若能执取根身,不说长生不老,百年不病总可以吧?然而事实上意识无能为力。释印顺说“至于阿赖耶的重于受熏、持种,那就非性空者所必要的了。”释印顺就是这类六识论邪见的性空者,他主张缘起性空为一切法的本源,缘起性空是因缘法,因缘生、因缘灭,此有故彼有,当因缘散坏的时候就一切法空无所有了,故称为性空,不必有收藏有记业种、无记业种的第八识,成为无因有缘就能出生名色有情的邪见者,落入外道无因论中。性空之法当然无法受熏、持种,又怎能出生名色而生起各类有情?唯有能受熏、持种的第八识如来藏,才能出生缘起法,然后有一切万法;此如来藏有恒常不变异的体性称为空性,空性如来藏就是入胎识,才是凡夫众生真正的结生相续识;入胎识不可能具有五蕴的特质,如果细心是有五蕴特质的,那就一定是意识或其变相,这个意识及其变相永远都是意法因缘生,就不是能生名色的第八识空性心。刚受孕的时候名色只有第七识意根与受精卵,根本还没有大脑,怎能有意识?若要讲入母胎的心识,只能说是第七识、第八识而不能说是第六识,此世的意识于死后入胎时必定断灭故,不能去到下一世;事实如此,自己可以现观,不容狡辩。意识若不断灭,应该在胎中会觉得很闷,也会知道自己是怎么制造出名色的,而且每一个人也都会记得你上一世是谁?那可天下大乱。

  释印顺于《宝积经讲记》说:

  识:泛称一切生死的因缘,是烦恼与业。约这一生来说,新生命开始最初的一念心,名为识。四、名色:依人类的胎生来说:识是父母精血结合的最初心。依之而引起生理的(色)、心理的(名)开展,在六根未成就位,名名色。五、六入:新译六处,即六根,为六识生起的所依处。胎儿渐长,有眼、耳等六根相现,名六入。8

  注8 释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111-112。

  五蕴现前而有烦恼与业,能了知的是意识,释印顺说新生命开始最初的一念心即是意识,他把意识来泛称一切生死的因缘并不妥当;正死位时意识就断掉了,在中阴身具足时才会重新生起,入胎以后就永远断灭了,如何能作生死的因缘?而下一世的意识则是凭下一世的五色根作所缘缘而生的全新意识,不是这一世的意识往生过去的,才不记得这一世的种种。烦恼种子、业力种子都储藏在第八识如来藏里,当业力现前的时候都是六识在领受而不是如来藏在领受;如来藏是生死的因缘,但祂不是新生命开始最初的一念心,因为如来藏无始无终,没有最初的一念心可得;释印顺说入胎后最初的一念心,当然还是意识,却是入胎四、五个月后粗具五色根时,才能出生这一念心,证明意识不是结生识。“识是父母精血结合的最初心。”印顺此说,表示他的最初心是要藉父母精血才能出生而成为一世里的最初心,他就应该承认自己说的这个识是生灭心,因为是藉缘而生,有生则必有灭,成为生灭法。所以入胎时心以及入胎后的最初心,全都是第八识;此“识”乃是藏识与末那识去投胎、住胎而不是意识。所以释印顺在此讲“识”到底是第八识还是第六识?他自己根本搞不懂,弄不清楚,跳来跳去,好像唱片不断地跳针一样,真怀疑那些自认为读懂印顺书的人到底真的懂吗?连释印顺自己都不懂自己说的法了,读的人还会懂吗?自称读懂《妙云集》的人其实就是不懂佛法者;懂佛法的人来读,就知道释印顺根本不懂佛法,不懂又爱讲就会乱讲。

  释印顺说:“在六根未成就位,名名色。”也是乱讲。因为正常人在世俗生活中六根成就圆满,也还是称为名色;十八界中的六识与意根都称为名,六尘与五色根都称为色,合称名色;五阴中的色阴是五色根及六尘,也都称为色,其余受想行及识阴等六识合称为名,也还是合称名色。刚入胎时的色只是受精卵,意识还无法出现,此时的名即是意根,还是合称为名色。印顺不懂,还喜欢强出头,写书误导当代的大法师们,害他们跟著不能理解佛法,祸害不浅。

  释印顺还会咄咄逼人地问:

  心生种种差别法生,确是《阿含经》以来的决定说。这与唯识学的依识立境,“诸识所缘,唯识(心)所现”不同。这是说:由于无始来的妄想心,所以造业受果,生死流转。心就是那样的如幻如化,那样的虚妄颠倒。在幻化虚妄中,织成幻化虚妄的三界六道,生死不了。如以为一定有心可得,是真是实,那不妨打破沙盆问到底,心是什么?怎么样有的?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一连串的推求观察,而心是了不可得。通达心无所得,就能现证真性,解脱自在!9

  注9 同上注,页180-181。

  释印顺自以为可以叫你哑口无言地问道:“心是什么?怎么样有的?心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那无妨以他的文字来回答他:“父精母血结合后,最初开始的一念心,就是心的开始。”那是什么心?当然是意识心。只有六识论的释印顺自以为精通佛法,却不知道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意识在怀孕六、七个月的时候就有了微细的意识,较早的人会提前在四、五个月开始有了微细的不圆满意识,什么都不懂;要能真正表达意识,那是出生以后的事了。

  印顺问:“心是什么?”

  心就是八识心王,若要讲一心,那就是如来藏真心而函盖了前七识,非意识妄心。所以懂得唯识的祖师云:“说一心,唯通八识。”

  印顺又问心是“怎么样有的?”

  如来藏心乃是无始以来本自存在,不是怎样有的,因此不懂第八识、第七识的六识论者释印顺,才会问出心是“怎么样有的?”问题,因为他以为心只有前六识,但是经典上说:“意、法缘,生意识。”此法义《阿含经》都有记载,意根接触法尘而由如来藏出生意识,这法义是谁说的?当然是世尊所说,除了佛陀有谁能说出生命实相的奥秘?不要说过去的人类,就算现代科技这么发达,科学家、医学家还是不知道意识是怎样有的?因为连意根在哪里都找不到,也不懂法尘是怎么来的,更何况是如来藏?这部分不是靠思惟研究能得的,所以唯佛能说。

  释印顺在《宝积经讲记》说:

  心念处是:众生的颠倒,莫过于执著心识为常住不变的。这虽是婆罗门教以来的老执著,也实是众生的通病。所以修行者,随“顺心相”,观心识如流水、灯焰,刹那生灭无常。10

  注10 同上注,页164。

  释印顺以为执著有如来藏识常住不变是婆罗门教的老执著,可是他的字里行间所讲的却是意识心行,把意识当作藏识是释印顺一生学佛最大的错误。心念处是指意识心行,不是藏识。“观心识如流水、灯焰,刹那生灭无常”,此“心识”即是观意识心,不是观藏识。把无常的意识指认为结生相续的识,那到底是谁在执著意识?当然是释印顺自己呀!正确的佛法都说意识是虚妄的,只有六识论的释印顺以及信奉喇嘛教的人,才会把意识当作常住不变的心。也许有人反驳说:“哪里有?印顺也有说无始来的妄想心呀!”无始来的是真心藏识,藏识从来无妄想,何来妄想心?只有意识才会妄想,才是妄想心,可是意识不是无始以来就有的,意识是每一世都是新出生的,不是从过去世往生过来的同一心。名色还比较容易讲清楚,对于“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释印顺至死都还弄不明白,这都是自以为知而不信佛语圣教的结果,这也是印顺最大的悲哀!

  由于古代用字精简,十二因缘法中的六识用一个“识”字指称;十因缘法中讲到第八识的“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也是用一个“识”字指称;十因缘法中讲到“齐识而还”的第八识,也只是一个“识”字;所以有的人会产生误会,以为“识”就只是意识,别无他义,这是六识论者粗浅智慧的狭隘思想;实证八识论的人就会去判断前后文字而思惟是在讲意识或是第八识,六识论的人不相信还有第七识、第八识,也不懂名色所说的十八界法中已经显示有第七识意根了,结果就会用六识论去解释八识论的三乘佛法,当然不通而错误连连。

  释印顺说“识”是有认识作用的心识当体这里所说的“识”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缘识有名色”之“识”,也就是“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的“识”,即是“入胎识”。正常人的名色是指十八界全体,十八界中的名是六识加上意根第七识,色是六尘及五色根;意根是无色根而非印顺说的脑神经有色根,意根是无始劫以来就不断跟著第八识如来藏入胎、住胎的识,是会在每一世死后投胎住胎的心,所以不是有色根的脑神经。如果意根是像印顺说的脑神经,那是说不通的,因为印顺前世死后来投胎到这一世时,并没把前世的脑神经割下而带来塞入他母亲的子宫中。释印顺说“识与名色,是主观客观的对立”11,释印顺把此中之“识”解释为六识之认识论,所以说识与名色是主观客观的对立。入胎识就是第八识,然而释印顺不相信有第七识、第八识,可是他又说“入胎识是不通于六识的”12,释印顺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就在这个地方,他这种自相矛盾的地方有很多。入胎识既然不通于六识,那入胎识当然外于六识,非六识即无认识论可言,既无认识即无主观与客观之对立,无认识就不可以说是“有认识作用的心识当体”!意识才可以称之为有认识作用的心识当体,然入胎识不是意识,他把六识或第六识的功能作用拿来套入第八识是错误的。

  注11 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台北),2002.3 修订二版,页21。

  注12 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台北),2002.3 修订二版,页20。

  六识缘名色而有触,然六识缘名色同时亦缘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亦缘六识,否则六识即成无因有缘而起。佛于四阿含诸经中,一再说五蕴有无常生灭,然而十八界法,眼识等六识是心,还有意根亦是心,总共有七识,此七识乃“名色”之“名”所摄。由此七识及色身六尘故有受想行蕴,合称“名色”。名色七识必须缘另一识,方能于三界六道现行运作;“名色”中之七识心若离所缘之另一识,则不能现行运作,是故佛于偏说二乘法之阿含诸经中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名色之“名”中既已有六识及意根等七识,而此“名”与“色身”复同缘别一“识”,则此所缘之“识”,不是第八识入胎识又有哪一识?所以“名色缘识”之“识”一定是第八识。释印顺说“名色要依识为缘”13 并不正确,不正确的原因是说释印顺“依识为缘”是依第六识而非第八识。名色二法具足十八界,十八界中已有七识,所以名色之中已经有七个识;具足七识的“名色要依识为缘”,这个被名色所缘的识不就是第八识了吗?印顺自己说了还不知道,岂不是无知、无明?名色是要依于入胎识而有,则入胎识为根本因而不是名色之缘而已。相对而言,“因”指内在的特性,“缘”指外在的“力用”。“因”指一件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则为辅助条件,所谓缘散则灭。就是说,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必须具备某些条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著互相的关系和关联。“因”,是守恒不灭的。所以“因不自灭,不论时间久暂,遇缘则起现行”。就是说,因果贯通于三世,“因”自己不会消灭。不管过了多少时间,哪怕经过了百千万劫,只要遇到“缘”,马上就会“和合”而化生出新的事物。

  注13 同上注。

  “认识作用的心体”最主要的是意识,意识在一般人看来好像是本来就有的心识,却不知道祂是“意、法为缘”所生,当意根需要了别法尘时,第八识同时出生了意识。意识是刹那间断的,我们的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所以意识并不是常住不灭的;意识有了别性的认识作用,但祂却不是第八识,第八识心体没有意识对六尘境界之认识作用,故不可以说名色所缘的“识是有认识作用的心体”。

  释印顺说“识与名色,是主观客观的对立”,七识及色身称为“名色”,如此名色之外的“识”就不是七识中的意识或某一识了。七识之外唯有第八识,而第八识与七识并没有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第七识意根的体性就已经如刀不自割─不反观自己了,更何况是第八识,祂和祂所生的七转识一向和合运作从来没有对立。若说“第八识须有名色才能存在”或是“须有名色才能出生”,则是错误的,第八识不须有因缘对立,因祂不是因缘和合所生之法,而是可以单独存在之法─那时就是无余涅槃,是绝对待的。第八识是法尔如是,没有谁能出生祂,也没有谁能消灭祂。释印顺被宗喀巴《广论》的六识论误导了,不懂这个最重要的佛法,结果都用第六识来取代第八识,整个佛法就被他破坏变成支离破碎了14。可以把第八识称为细心,却不可以用第六识的细心、极细心来取代第八识。

  注14 印顺的师父太虚大师说印顺把佛法割裂成支离破碎了。

  释印顺说“识支是识”15,然识支不是只有六识,佛对识支的定义,在十因缘法与十二因缘中是有所不同的,在说明正常人的名色时,也会从不同的面向而说,不一定相同的,印顺把佛陀解说六识或藏识的不同说法全都混为一谭,才会不懂佛法。六识论的释印顺把识支全部当作六识,所以说“识是有认识作用的心识当体”16,《辨唯识性相》云:“当知众生于三界万法中执为我、我所,而起计著,假立名言,安立自性及

  差别相,是为偏计所执相。又依他起者,当知一切法依缘而生,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其所述十二因缘中,当知识支则含八识,皆依他起所摄。”17

  注15 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出版社(台北),2002.3 修订二版,页20。

  注16 同上注,页21。

  注17 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南共修处法义组著,《辨唯识性相》,佛教正觉同修会, 2008,页179。

  释印顺之错在于对佛法名相的解说含混笼统,胡乱解释,用六识论去解答八识论是永远无法通达的,而且都是错误的。佛法乃微妙甚深之无上法,一字之错有可能是五百世狐狸身,何况像印顺这般直接否定三乘菩提根本的第八识,故不可不慎。中国字有其极限,如“识”字,你要说明是第八识、入胎识、识支或是识蕴、六识、意识,都必须依前后文字来分辨清楚才能解说明白。如果说“识是有作用的心识当体”你就很难说出他有何错误,偏偏释印顺加上“认识”两个字;如果他说“意识是有认识作用的心识当体”也没错,可是入胎识就没有对六尘的认识作用了。释印顺不知道佛法甚深微妙的道理,原因在于他不相信有八识;不相信有第八识的结果就会把佛法解释错误,后果可畏。后果之所以可畏就在于读其书的人本来是想要修学佛法,结果都被他误导了,误导之后所修所行都背离佛法,如何能够成佛?所以印顺弘法的结果是戕害了众生的法身慧命,罪业不轻,因此说误导别人是很可怕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