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25)----张善思 居士

  第三目 修定的前方便:五停心观

  修学未到地定的前方便就是“五停心观”,目的就是要让心能安住不攀缘、不散乱。五停心观就是指: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界差别观及数息观(另外还有一个说法是将界差别观并入因缘观中,然后加上念佛观)。修五停心观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学人的贪、瞋、痴、慢和散乱。1 也就是说:贪欲重者应观色身无常、垢秽不净,来对治贪欲心 2;瞋恚重者应以慈心观来对治瞋恚心;无明愚痴者就要以因缘观、缘起法 3 来灭除无明愚痴;而慢心重者就要以界 4 差别观来消除慢心。至于念佛观就是“观想念佛”或是“无相念佛”,将心系念于与佛菩萨相应的净念中,那也是一种很好的修定方法;如果妄念纷飞者应修数息观。

  所以,修习五停心观的目的,就是要让心安住不再散乱进而得定,接著再配合智慧的观行实证解脱果。因为众生心性根基各各不同,所以 佛陀教导众生时都会因材施教;譬如,有的众生是只有贪欲心,佛就教他消除贪欲,于是他就证得阿罗汉果;有的众生是只有瞋恚心,佛就教他只要瞋恚灭除了,他就可以实证阿罗汉果。所以,每个众生的状况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教导众生时就要有善巧方便,要先知道众生的根性再“因材施教”。因为,所教导的内容如果不适合对方的根性,那将会没有效果或者事倍功半!譬如《大般涅槃经》中提到舍利弗有两个徒弟,一个是金师之子,舍利弗教导他观白骨修不净观;另一位是浣衣之人,舍利弗教他修数息观。但经过多年两人都不能得定,因此生起邪见想要谤法。后来 佛陀呵责舍利弗,原来舍利弗的教导刚好相反了!金师之子适合修数息观但不适合修不净观,因为他每天看到黄金那么洁净漂亮,不净观当然修不成;而他在炼制黄金时要按照节奏数拍子,规律地推拉炼金炉的鼓风机,所以数息对他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作意。另外一位浣衣之人,因为每日所见都是垢秽不净的脏污衣物,他当然就适合修白骨观(不净观)。因此 佛陀教导他们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修行,他们两人都很快就得定,并且依智慧观行而成为阿罗汉了。5

  由此可知,佛陀是一切众生的真善知识,不论是贪欲重的或瞋恚重的乃至愚痴重的众生,佛陀都圆满具足各种善巧方便来摄受而令成就道业,我们也应当要学习这样的善巧方便,毕竟菩萨到了七地满心时就要圆满具足方便波罗蜜多,因此我们即使现在尚未入地,也要多多熏习来长养方便善巧的法种。

  第四目 消除性障可使定力增上

  修定时应该要配合消除五盖等性障;五盖就是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和疑盖。佛陀在经典 6 中也有教导众生消除五盖的方法。平实导师在《无相念佛》一书中也有开示修定要先消除“攀缘心、觉观心和三毒心”;在正觉同修会中,除了 平实导师有初禅乃至二禅的实证之外,还有一位正雄居士也有初禅的证量,正雄居士在《广论之平议》一书中曾提到自己修习“未到地定”的经验。《正觉电子报》第96 期中正雄居士开示说:

  然以末学的实际经验,提出来供大众参考:大家都知道,初禅天众,已经离欲界的贪爱,而欲界贪爱最严重者,莫过于男女性爱贪著,若于男女性爱贪著不舍,则不可能离欲界境界而证得初禅。因此修禅定之人,首先要把淫贪降到最低点,这是修禅定的人最基本的条件。学禅定之人有了基本条件之后,要再进一步压伏欲界贪;大家都应该知道初禅天众已无需抟食,故已经没有鼻识与舌识,所以想要证得初禅的境界,可同时从香尘与味尘切入;而且在五尘境来说,这两种也是比较容易切入之处。虽然我们不是要急著修四禅八定(尚未开悟者若先得初禅或二禅的善根,容易起慢心而障碍菩萨道),但是修学欲界定,从此入手也是容易得定的方法。于日常生活当中慢慢熏习,从闻香不执著其香,嗅臭不厌恶其臭,粗茶淡饭不执著其味;所谓不执著并非没有感觉或不分别,而是说顺心境时心中不喜也不贪,违心境时心中不瞋也不厌离;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所谓喜或不喜。如此不断的熏习,再透过无相拜佛动中取定的功夫,不假时日定力增长的快速,自己都能感觉得出来。

  自从末学进入正觉讲堂后,依循亲教师之教导修习两年半之时间,就具足参禅所需的定力与正知见;有此定力之后,对色、声及触三尘自然不会到处攀缘,如此就已经压伏较粗的贪欲盖了。再说,众生贪不到时就会起瞋,如果对五欲诸尘不起贪,瞋就不容易生起,这不就是压伏瞋恚盖了吗?再者具备了基本定力,时时刻刻住心于忆佛之正念中,何来昏沉睡眠?这不就是压伏睡眠盖了吗?因有基本定力故,摄心为戒不会到处攀缘,对欲界诸尘境不贪爱,于心就不起掉举、不起恶作,无恶作就无懊悔,这不就是压伏掉悔盖了吗?菩萨道行者修学至此,已具备少分禅定及智慧二个层面止观的能力,对于真善知识所教导明心见性之菩萨大法深信不疑,又对诸方大师的著作或言说,皆知其落处;彼等有无得初禅?有无证初果?有无开悟明心?都能了如指掌,这不就是压伏疑盖了吗?于五盖压伏的过程中,学人可在无相拜佛中检验自己的定力,你会发觉自己的妄念、杂念越来越少,定力越来越强,就表示已经渐渐的趣向初禅前的未到地定了。

  而 平实导师在《禅─悟前与悟后》下册中也有提到“修学禅定,除障为先”,平实导师在那段开示中提到了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以及消除性障五盖的重要,也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请阅详读。

  第六节往生色界与无色界的道理

  行十善者舍寿后可以往生欲界天,但仍然是在欲界中,因此 佛陀会在开示得生六欲天的道理之后,接著再为众生说明“欲为不净”,让众生能够脱离欲界的系缚证得禅定,命终之后就能往生到色界天中。关于“欲为不净”的内涵,我们会在下一个章节中说明,这里我们先谈往生色界天与无色界天的道理。若能次第修得四禅八定,就能渐次进入色界和无色界的境界中;修学四禅八定的过程,说穿了就是一个“舍”的过程。就像发射火箭到外太空的道理一样,必须一节一节的舍弃脱离,才能够减轻负载而脱离地球引力的系缚;修学禅定的道理也是一样,必须舍弃了对欲界境界的贪著,才能进入色界初禅的境界,必须舍弃了初禅的境界才能进入二禅,同理必须舍弃了色界所有的境界才能够进入无色界的境界中。因此四禅八定的修证,是必须依序次第进修的,不能躐等!不可能有人能够先得四禅再回来修三禅、二禅、初禅;也就是一定先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消除了五盖性障能舍离欲界的贪爱,才能证得初禅,接著再舍初禅的身乐境界而进修二禅,乃至再次第转进修得三禅和四禅。学人若想详细了解此中义理,可以详细阅读 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第十三辑中之开示,以下内容仅简略引述 平实导师于这本书中的开示来加以说明。首先,为大家介绍往生色界初禅到四禅的道理与境界,然后再介绍无色界。

  第一目 初禅

  初禅天有三种境界,必须要能离欲才能往生到初禅天。

  《楞严经》卷9 云: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第十三辑中的白话翻译如下:

  阿难!世间一切所在修行心地的人,不懂得假藉禅那静思来修行而没有智慧,他们只要能执持色身不造作婬欲的行为,在平常或者行路或者静坐时,连想念婬乐的心也都不存在了,贪爱与染污的心性不会生起了,也不会再停留于欲界之内,这个人就在心得决定时立即使自身成为清净修行中的人;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为梵众天。婬欲的习性既然修除了,离欲的心现前了,对于各种律仪也都爱乐而且都能随顺,这一类人立即能够广行清净的德行;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为梵辅天。色身与觉知心胜妙而圆满,四威仪都没有缺陷,也已经清净所有禁制与戒律,并且再加上对于初禅天的境界全部明了与悟解,这一种人立即可以统领初禅天中的清净大众,成为清净天中之王,像这样的一类人就名为大梵天。阿难!这三种殊胜的参与者,欲界中的一切苦恼都不再能逼恼他们,虽然这三种人并不是真正修习真实法金刚三昧境界,然而离欲清净的觉知心中,对于欲界中的种种有漏法已经都不动心了,所以名为初禅。

  平实导师在书中开示说:

  初禅的证得,定力不必很强;只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成熟—未到地定的定力不退—再加上性障的降伏,只要有这两个条件具足就可以得初禅了。

  有很多人未到地定非常好,可以入定两天、三天,但就是发不起初禅来;可是这种人却往往自以为已经证得第四禅了,成为一场大误会,这个原因也要再来简单说明。为什么他发不起初禅呢?因为他没有“明悟”初禅,他不知道初禅境界现前的原因,他并不知道初禅实证的道理。初禅的现起,除了需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修除性障,就是修除五盖: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疑盖、睡眠盖,这五盖就是性障。所以 平实导师说,只要把无相念佛的功夫修得很好,可以常常保持忆佛的净念与处理事务的妄念同时并存的双运状态,这个未到地定就成功了;接著再修除五盖性障,也就是把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疑盖、睡眠盖等都伏除了,初禅就会发起。初禅发起的人,心中不会有男女欲的贪爱念头,连想要看见异性的欲望都不存在,那就是世间凡夫的清净行完成了。

  平实导师这一世直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佛,在开始学佛没多久的时候,未到地定的功夫便很快地成就了;在参加坐禅活动时,因为很快就能进入未到地定中,往往一坐就是三个钟头不动,所以也引起了同修们的注意!平实导师因为往世修过禅定的功德,而且往世早就离欲得初禅了!因此这一世虽然没人教导,但是因为有过去世熏习的种子,很自然地就有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的修定善巧方便;没人教也没看过古德开示的著作,自己不自觉地就会了,很快就能一心不乱、净念相继,所以能体悟到“无相念佛”这个修习动中定力的绝佳方法,以及能够教导看话头的功夫。而且,平实导师的定力至少是二禅甚至二禅以上,才能将经论或古德著作中都没有详述的初禅离欲境界及功德受用,对我们解说得如此详细、明白。平实导师还有提到,当时他证得初禅时是刹那遍身发起初禅之功德,因而震动魔宫,天魔还三次派他的女儿们来 平实导师的定中扰乱,可是平实导师定心坚固不为所动,不曾稍退初禅离欲的定力。

  平实导师曾经开示过,初禅的发起有三种状况。第一种是由上而发,这种人是对男女欲还没有完全断除或降伏,因此大部分都会退失;第二种是由下而发,大多数人在一段时间后会渐渐具足而遍身发起;第三种则是一刹那间就遍身发起初禅,此时会有天眼出现能看见自己的初禅天身。平实导师还告诉我们,初禅遍身发时会看见自己的初禅天身中“如云如雾”没有内脏,而且从头顶到脚底,每一个毛孔都有乐触,讲话时那个乐触也不会丢失。经论中都说初禅的境界是离语言相的,但那是指等至位的初禅。然而,不论是在初禅的等至或等持位中,却又都是不妨碍言说的,就如 平实导师大部分都在初禅的等持位中说法度众。

  另外,平实导师更开示初禅有五支功德,也就是:一心、觉、观、喜、乐,所以初禅叫作有觉有观三昧;必须要具足这五支功德才算是证得初禅,不可空口白话妄称已得初禅,否则便成就了大妄语业。关于初禅的五支功德详细内容,读者请自行参阅《楞严经讲记》第十三辑中的开示。

  平实导师说过,众生要从欲界地到实证初禅,这段过程是最粗重、最困难的,但到达初禅后若要往二禅迈进就比之前的舍离欲界要容易许多。接著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二禅的境界。

  第二目 二禅

  二禅的修习是在有了初禅具足圆满的修证基础之后,再舍离初禅中发起的所有乐触。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三昧,有觉观才能领受身中的乐触,所以觉知心对色、声、触等三尘保持著觉与观,仍然与这三尘相应,只舍离了香尘与味尘。而二禅的境界是无觉无观三昧,也就是必须要舍离初禅身乐等的觉观,若舍不掉胸腔的乐触,那就只能永远留在初禅的境界中了。平实导师也说过,二禅的等至位是“住一识处”。譬如《大智度论》卷17〈序品 第1〉中说:【心入禅时,以觉观为恼;是故除觉观,得入一识处。内心清净故,定生得喜乐,得入此二禅,喜勇心大悦!】

  《佛本行集经》卷46〈大迦叶因缘品 第47〉中也说:【灭于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所以二禅等至位中是离开五尘境界的,意识心只安住于定境法尘之中。

  又,二禅天也有三种天人,接著我们来看《楞严经》卷9中所说二禅天的境界: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愁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第十三辑中的白话翻译如下:阿难!初禅天之后的清净天人,统摄初禅天中所有修习清净行的天人,已经圆满清净行了;并且又把自己的定心继续澄清,使定力更加坚定而不移动,后来非常寂静而澄湛无杂所以生起光明了,像这样的一类天人名为少光天。再继续加深定力而使原来的光明增强,达到所有光明互相激发而能够照耀到无止尽的远方,映照到十方世界普遍成为琉璃一般的明净,象是这样的一类天人名为无量光天。然后再吸持自己所放出来的圆满光明而成就了自己的法教体性;所发扬出来的教化是用不著言语来说明的,而且这些教化也都是很清净的,这样以光的变化相来教导天人,而且这样的光相变化也是应用无尽的,象是这样的一类天人就名为光音天。阿难!这三种殊胜的流类,是一切忧愁所不能逼迫的天人,他们虽然还不是正确地修证真实三昧的境界,但他们的清净心中粗重的有漏性已经降伏了,全都名为二禅。

  《楞严经讲记》第十三辑中有详细介绍二禅的内涵,平实导师是亲自实证二禅的过来人,想要深入了解的读者们,赶紧去请书回来详细阅读喔!

  第三目 三禅

  有了二禅圆满具足修证的基础后,接著才可以进修三禅,而要证得三禅同样是必须舍弃了二禅的境界才能发起;又三禅名为离喜妙乐地,就是要把二禅的喜心给舍掉了,才能进入三禅地。三禅天人有三种境界,因此说三禅有三天,《楞严经》卷9: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第十三辑中白话翻译如下:

  阿难!像这样的光音天人以圆满光明化成法音,披开各种法音而显露胜妙的清净法,发起而且成就了精细的清净行,通联于寂灭无扰的清净乐中,像这样的一类人名为少净天。清净的空相现前之后,引发了没有边际的身心轻安,成就了寂灭之乐,像这样的一类天人名为无量净天。世界与身心等一切全都到了圆满清净的地步,清净行的功德已经成就,殊胜的身心依托现前了,归于寂灭的快乐中,像这样的一类天人名为遍净天。阿难!这三种殊胜的天人流类,具有对于寂灭境界的大随顺功德,身与心都已安隐而获得无量的快乐,虽然依旧不是真正证得真实常住的三昧境界,安隐无忧的心中欢喜全都已经具足了,名为三禅。

  证得三禅者也有五支功德,第一是舍,第二是念,第三是智,第四是乐,第五是一心。

  这些内容 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第十三辑有详细介绍,读者想进一步了解者可以详细阅读。

  ---------------------------------

  注1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卷26 中说:“若唯有贪行,应于不净缘安住于心,如是名为于相称缘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应于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痴行,应于缘性缘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应于界差别安住其心;若唯有寻思行,应于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

  注2 关于不净观在后面谈到“欲为不净”的章节中,还会再深入探讨,在此就不多作说明。

  注3 缘起观也就是观察十二因缘,欲知详情请看 平实导师所著的《阿含正义》,书中有详细说明。

  注4 界就是“种子”,意思就是功能差别,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和六识等十八种功能差别,读者若有兴趣了解可以详阅 平实导师所著的《阿含正义》,书中有详细开示“界─种子─功能差别”的内容。

  注5《大般涅槃经》卷26〈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 第10〉:“善男子!我昔住于波罗奈国时,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观白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设其有者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于尔时,见是比丘生此邪心,唤舍利弗而呵责之:‘汝不善教,云何乃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一是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以汝错教,令是二人生于恶邪。’我于尔时为是二人如应说法,二人闻已得阿罗汉果。是故我为一切众生真善知识,非舍利弗、目犍连等。”

  注6 如《杂阿含经》卷27 中说:“何等为贪欲盖不食?谓不净观,于彼思惟,未起贪欲盖不起,已起贪欲盖令断,是名贪欲盖不食。何等为瞋恚盖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何等为睡眠盖不食?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盖不起,已生睡眠盖令灭,是名睡眠盖不食。何等为掉悔盖不食?彼寂止思惟,未生掉悔盖不起,已生掉悔盖令灭,是名掉悔盖不食。何等为疑盖不食?彼缘起法思惟,未生疑盖不起,已生疑盖令灭,是名疑盖不食。譬如身依食而住、依食而立;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而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