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集 细意识是生命的根源吗

正龄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兼论唯识学的最早根据》节目,今天我们要谈的子题是“细意识是生命的根源吗?”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这套书里,对佛法解脱道的内涵及实际修行与观行的方法作了非常详尽的解说,也举出了很多经典证明阿含时期所说法,在于隐覆密意说有“本际”为名色之所由来,而主要修行结果则是在于亲证二乘菩提;只要能信受且依之修行,要得证声闻解脱果或者要证得缘觉果,其实都不是难事。但是这套书出版已经超过十年了,至今似乎还没有人因为阅读这套书而断我见、断三缚结,得声闻见道。探究其原因可能有几项:读不懂;读懂但不愿意接受;读懂也接受修行次第,但没有实修;或者定力不够,只有知见上断我见,实际上却似断非断,没有真实受用,因此只得初果向,不能真得声闻初果。而完全不接受的人应该也不少,这样就不可能得声闻见道了!除了因为慧力不够,或因为往昔谤法恶业余报未尽而读不懂外,其他各种情况如果再深究其原因:僧衣崇拜,或者是不接受除了有能见闻觉知的六识心以外,还有一个永不生灭的真实心如来藏真实存在,因而紧抓著觉知心放不下;这样我见、我执,甚至我所执不断,势必无法证得声闻初果,想求大乘见道更不可能。

  我见是什么?如果有人将五蕴中的色身、色蕴当成是真实我,或者能识别种种法的识蕴当成真实我,乃至将受、想、行蕴当成是真实我,这就是我见。再细一点来说,如果将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法中的某一个法当成永不坏灭的我,这也是我见。实际上,一般人是将觉知心当成真实我,尤其是将具有能够思惟、分析、规划、判断等功能的意识当作真实我。世间人会这么认为:这个色身死了还可以再去投胎受生,虽然色身不一样了,但是能了知的心是不变的,还是同一个。这样的常见者从古到今都有,因此断我见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其实并不容易。问题在哪里呢?根本原因在于对五蕴十八界的内容没有如实了知,如果能够如实了知五蕴十八界法的内容,就一定会知道五阴或五蕴,以及十八界等法都是生灭不居的,在三界流转生死中,除了六根中的意根是心法,可以前后世不断之外,其余五色根、六尘及六识等十七界都是会断坏的,尤其在一期生命结束时,这十七界法都会坏灭。佛在《阿含经》中曾经开示说:

  若法无常者,当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何法无常?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杂阿含经》卷7)

  经中佛说:“如果是无常的法应当断除,断除了那些无常的法之后,因为正法义理的饶益,即使在漫漫长夜的生死中也可以安乐无忧。什么是无常的法呢?色阴是无常的法,受、想、行、识四阴也是无常的法。”这就是说,无常的五阴必须要灭掉,才能解脱生死之苦。灭五阴的意思,从解脱道来看,是要将对五阴的贪爱执著断除,以使自己在舍寿时可以不再去投胎受生,也就是入无余涅槃;如果从佛菩提道来看,也同样要断除对五阴的贪爱,但是将有用的五蕴身用来行道,成就自他的道业,而永远利乐有情,永不入无余涅槃。再说五阴无常,是因为五阴有生有灭、会变异、最后会消灭,而且是刹那刹那都在变异,当然就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说,也就不可能是真实法。如果将五阴中的任何一法,认为是真实的我,就永远无法断除对五阴我的贪爱,永远不可能断我见,要得声闻初果的解脱也就不可能了。

  不但五阴是无常的法,六根、六尘与六识等十八界法也如是,那么由五阴十八界聚合而有的众生,当然更是无常的法。如前所说,一般人可以观察到色身的无常,对见闻觉知心则常常以为是永远不断坏的,这是由于对五蕴十八界法没有如实知。而一般的修行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知见,也会认为六识觉知心是恒存的,而将六识觉知心当作真实法,以为这六识心可以到下一世去。其实六识觉知心不但不能去到未来世,甚至还每天都在上演著生灭的戏码:早晨醒来现起了,中午午睡时便断灭了,到了晚上睡著无梦时又断灭了;不但如此,当我们因为一时气愤,导致一口气接不上来而昏迷时,六识心也就不存在了,其实一天当中有很多的状况,六识心是断灭不在的。这些面对六尘境的六识觉知心,还都只是粗显的状况。

  比较细的觉知心又是怎么样呢?如果有人修得初禅在等至位中,还有意识及眼识、耳识与身识可以了知外境,如果进而修得二禅以上境界,那么连眼识、耳识与身识都断灭了,只剩意识在定境法尘中安住,如此直到三界顶的非想非非想定,虽然了知性已经非常微细了,还是意识在安住、意识在了知。由此看来,这意识觉知心在三界中,只要有知就存在,只要存在就必定有知。因此有人就认为这意识心有粗细之别,进而认为细意识是可以延续到未来世的。其实意识心不论多细,都是要藉其他的法才能出生,才能具有了知、了别的功能。

  譬如说,当我们看到一张十年前的照片,知道这是曾经去过的地方,而我们能够这样了知是因为眼睛触到这张照片,藉由眼睛的触而有眼识将照片的影像作一个概略的了别,再加上意识的了别以及回忆而有的;当然这中间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条件的配合,才能成就我们了知照片在脑海里所呈现的景象。因此意识要能运作是须要有其他种种缘的配合才能成就,而最基本的条件,也是我们最容易观察到的就是:眼睛看到了,意识回忆起来了。佛在阿含经典将这个情形解说为“根尘触生识”:眼根触色尘而有眼识的了知,再加上同时有意根触法尘而有意识的了知;其他耳、鼻、舌、身识与意识配合的了知也是这样。

  由此可知,粗意识、细意识的了知功能,一定要有根与尘先存在了才能完成,这正是 佛在经中说的“诸所有意识皆意、法因缘生”,不论多粗显的意识心,或多微细的意识心,都要有意根与法尘存在的缘而有。为何说意根与法尘只是“缘”?又意识现起乃至存在与运作时需不需要“因”呢?要的!因为在经中 佛又开示说: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2)

  这里说的世间是指五阴世间,因为在欲界中五阴世间面临的烦恼,如贪爱财、色、名、食、睡,以及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法,也就是对欲界法的贪爱,会让我们一直在欲界乃至三界流转,因此修学佛法首先要淡薄的烦恼就是对五欲法的贪爱。

  话说回来,既然意根与法尘只是意识现起的缘,那么意识现起的“因”是什么呢?释迦牟尼佛回忆未成佛时观行因缘法,观察众生为何会有老病死等等苦时,一再地推究的结果是:因为有每一世的名色的出生—名是指受、想、行、识这四阴,色是指色阴—因为名色五阴的出生,就会有六尘法的显现,而有六识的触知领受苦、乐、舍受,由于贪爱这些受,进而为这些无常的六尘境有所造作,有造作就有导致未来世再出生的后有业,下一世再出生就不可避免的有老病死等苦要承受。而名色为何会不断出生呢?佛陀推究的结果是因为有一个本识,将我们每一世所造的业种、无明种等收藏著,在因缘成熟时就兑现果报。我们过去生由于无明不知道五阴不实,而为五阴的生存与享乐造作了种种的业,这些业不论是善业或恶业,乃至世间技艺工巧等无记业,在业缘成熟时就由本识藉著父母的缘呈现出果报,也就是一世一世的名色的出生,让众生在三界中不断地流转。由此可知,本识就是因缘法中所说集世间、灭世间的因。

  进一步来看其他经典的圣教,在《佛本行集经》卷23〈劝受世利品28〉中说:

  若人愚痴,耽染五欲,不知本际,沉沦生死,被烦恼缚,不能得解,如远行人,困苦疲极,乃饮咸水,更增其渴。如是如是,受五欲人,不知其患,亦复如是。

  经文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因为愚痴而耽染于五欲境界中,不知五欲都是虚妄不实的法,更不知生死本际、生命实相,而沉沦在三界中生死不断,被五欲及无明烦恼所系缚著,不能得解脱出离三界生死,就好像出外远行的人,非常的困顿、辛苦又疲倦,众生沉沦生死不知以佛法甘露法门来解渴,就如同这个远行的人口干舌燥不知饮用白开水,反而饮用咸咸的海水更增加干渴。就是这样子啊!贪受五欲法的人,不知五欲法的过失与灾患,也同样是这样的。

  经文中所说的“不知本际”,意思是说:众生不断地在三界中流转,就是因为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如此不知生死的本际,而一直将能见闻觉知的五阴当作真实法,不断为五阴去领受、贪爱五欲法,不知五欲法只不过是自心影像的觉受。不知要证得本际法才能得解脱,反而为贪五欲法的领受而造作种种业行,进而导致未来世必须再承受不可爱的果报。这个本际就是名色之所从来的入胎识,如《中阿含经》中 世尊曾三问阿难尊者识入胎的事。一问:“如果识不入母胎的话,胎儿会形成吗?”“当然不会。”再问:“如果识入胎就出胎,也就是识入胎,因为种种因缘使得胚胎不能住胎,那么胎儿可不可以形成?”“还是不可以。”三问:“胎儿足月出生了,还在婴儿的阶段,如果这个入胎识是会断坏的,不再住于婴儿身中,那么这个婴儿可以成长吗?”答案:“还是不会。”很显然的,这个入胎识是名色以外的另一个识,因为名色中的“名”已经有识阴六识了,如果是名色中的任何一个识,就会成为母亲出生母亲自己一样,不但在理上不对,也是违背现实世界所看到的情况。所以入胎识不是刚入胎时的意根,也不是色身成就后才有的识阴六识心,当然就不是细意识啰!

  另外,世尊也开示说:

  阿难!是故当知,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者,谓此识也。所以者何?缘识故则有名色。(《中阿含经》卷24)

  佛告诉我们:“应该要知道,名色的因、名色习气的收藏者、名色的根本,以及名色的所缘,就是这个入胎识,缘于这个入胎识才有名色。”由此可知,入胎识不是细意识,细意识是缘于入胎识才有的名色五阴中的意识心。

  那为什么会有这个细意识的误会呢?某位佛教导师在所写的一本书中这么说:

  如实的说,没有识,名色就不能增长;没有名色,识也不能继续存在。心色和合是名色支。名是受、想、行、识的四蕴,色是色蕴。名中的识,是粗显的六识,不是微细的细心。(《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出版社,页530。)

  这位法师的意思是说:没有名色,识也不能继续存在。可见他将无形无色且无生无灭的入胎识当成三界中法,认为入胎识须要有名色才能存在,入胎识须要依名色这个他法才能存在。这样就不符合《成唯识论》所说的四种涅槃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如此的入胎识就不具“本来性”,不是本来就存在的。本来性也表示这个入胎识不像识阴六识,是需要因缘和合才能出生、存在与运作的。这是对入胎识体性很严重的误解。

  而这位法师又说:“名中的识,是粗显的六识,不是微细的细心。”意思是:微细的细心不是六识中的意识。我们来看这样会有什么问题,而他认为的细心又是哪一个心呢?如果像这位法师所说的众生只有六个识,那么将只要有名中的识阴就已经足够了,众生就可以生存运作了。因此这位法师在书中这么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意思是说,只有依眼等六根而有眼等六识,其他没有,所以说:

  哪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佛法概论》,正闻出版社,页109。)

  由此可以看出,这位法师是不认为六识心外,还有第七识、第八识。

  前面我们说过,意识是因为入胎识出生了名色、色阴之后,才因为意根与法尘的缘而出现的。意识不是永远存在的心,也没有能力出生其他的心或分裂出其他的部分,怎么可能会有所谓意识细分出现而成为第七识、第八识?而这个情况又是 佛陀所不知道的,反而是教导弟子要去观察“意”,之后还教导弟子们要证悟名色的本际第八识,而这个“意”及本际却让后世未证七、八识的学佛者在争论不休呢!可知这位法师并未亲证这个入胎识,才会将被入胎识藉缘出生的意识认为是能够入胎的第八识。

  这位法师又说:“名中的识,是粗显的六识,不是微细的细心。”如果有人只有六个识,那么这个微细的细心又是什么心?是不是意识呢?如果是意识,那就是根、尘为缘所生的意识,依然是因缘所生法,绝不是真实心。如果不是意识,然而他明明只承认众生唯有六个识,而说:“佛的区别识类,本以六根为主要根据,唯有眼等六根,哪里会有七识、八识?”各位菩萨,您认为这位法师说的众生只有六个识,到底对还是不对?

  我们来作个结论:佛陀虽然说眼根、色尘因缘生眼识,乃至意根、法尘因缘生意识,不表示众生只有这六个识,因为这六个识都是因缘生灭的法,如何可以连贯三世?如何能够成就受熏的功德?如何能够收藏六识本身造作的业种而不失坏?又如何能够支持众生的有根身而让众生在六尘境中受苦、受乐呢?而意识心不论多细,只要在三界中一定不离六尘之一的法尘,纵使在三界顶的非想非非想天,依然有意根存在著,也还是有法尘显现著,而这两个缘就足以让入胎识——本际真实心出生意识,让意识不再反观自己的存在,而安住在这样的定境法尘中,不触也不知其余五尘;这也因为非想非非想天的有情已经把对色身的贪爱执著舍弃了,但是还不知道应该舍弃能觉知定境境界的意识,然而对三界法的贪爱已经非常淡薄了,由于此时的意识心了知性非常微细,才是真正的意识细心,但终究还是意识心。所以意识心、意识细心都是意识心,都是意根、法尘为缘所生的,细意识最细也只能存在于非想非非想天,依然不出三界;不出三界就是生死之法,就是有生有灭的法,绝不是真实心。

  从今天所举这位法师所说的法,我们可以知道,这位法师认为众生只有依眼耳鼻舌身意根而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又将意识心分为粗意识与细意识,粗意识是名中的识,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能思想的意识心;而细意识则是这个粗意识的细分,与粗意识不一样。这样其实就是我见未断的常见论者,执著识阴中的意识心为真实心,不信 佛说的“意法因缘生意识”的圣教,更与 佛唱反调,否定了第七识意根及第八识本际识的存在,自行创造意识细分,而将意识细分当成是生命的实相。各位一定要记住:意识心不论多细,都是藉著意根触法尘的缘而生起的心,绝对不是生命的根源。这部分我们下次节目再来探讨。

  时间的关系,说明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萨:色身康泰,一切无碍,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