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集 灭尽六入才是无余涅槃(上)

正德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单元是“灭尽六入才是无余涅槃”。我们了解了慧解脱阿罗汉所必定具备的功德,要有无学戒身、无学定身、无学慧身,同时对于功德的内容也清楚以后,接著要再进一步探讨“无学解脱身”。

  阿罗汉的无学解脱身指的是:对于解脱三界生死苦,无学解脱作意相应心转时,已经胜解的、现前胜解的、应当胜解的都完全具足。这些内容就是:已断尽诸恶,为断其余一切烦恼所应学事,所作都已成办,我生已尽,绝无余留任何需要再去领受的生死存在。这些就称为自内所证,是无学阿罗汉必定具有的无学解脱身,也就是《阿含经》中 佛陀所说的:【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经》卷51)这样的内容,慧解脱阿罗汉由于经过自内所证、内慧触证的缘故,在过去有学解脱位所经历的、现前无学解脱位所安住的、当来同样无学解脱圣者所说的,心的作意必定完全相应而且胜解,这就是无学解脱身的功德。

  因此同样在佛法中修学,真实证得阿罗汉果的,不可能互相怀疑而不信,并且对于遵循同样的八圣道圣迹在修学的有学,也绝对不会对他们是否能够证解脱产生怀疑,这就是无学解脱身的功德。慧解脱阿罗汉所具有的无学解脱身功德,自知自觉自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经》卷2),这就是自觉涅槃。这个自觉涅槃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呢?从无学戒定慧身所成就的功德来看,已经断除我见、我执、我所执了,断除贪瞋痴烦恼与所有的恶法以及不善法,断除五尘的攀缘执取,连自我存在、自我已经解脱于三界的那一分最微细我慢都断除了,完全安住于无我自在的行住坐卧中,因为生死病已经没有了,真正到达无老无死、无愁无忧戚、无秽污的无上安隐涅槃。

  无上安隐涅槃的意思,就是不可被毁坏,能被毁坏的,就不能称为无上安隐与涅槃。就像《阿含经》中 佛说:【我今为汝说坏不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色灭,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杂阿含经》卷2)佛陀为我们说会坏灭的法与不会坏灭的法,要我们仔细地听,而且要遵循正确的道理来如法思惟。佛陀说色身它是无常会变坏的法,把色身出生的因缘断尽了,不再有后世的色身出生,然后色身灭了祂不是断灭空,因为能藉因缘出生色身的法,是本来不生不灭的,不生不灭就是涅槃,不生不灭就是不会坏灭,所以说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也是一样,是无常法、是会变坏的法,将受、想、行、识出生的因缘断尽了,不再有后世,包括意识在内的识蕴六个识都不再出生,那识蕴灭了,受想行等心所法也不可能出现,唯有不生不灭的法不会毁坏,不生不灭的法就是涅槃本际。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会坏灭的法,因此所说的不坏法不可能属于五蕴法,也就是涅槃不可能指称是五蕴法的演变,或者指称识蕴中意识粗细的析分,因为会坏灭的五蕴法永远属于因缘所生法。

  这个道理是法界的定律,在 佛陀座下依照圣教量如法修证的阿罗汉,自觉涅槃的内容绝对不是五蕴中的任何一法,绝对不是意识心在定境中的微细境界受,甚至于不反观自我的微细了知也不是。也就是说,俱解脱阿罗汉与慧解脱阿罗汉所自知自作证的,乃至听闻同证阿罗汉者所叙述的,必定是诸法无我的寂静涅槃,不会因为慧解脱尚未身证八解脱而有所不同,在本质上也只有不生不灭的才是涅槃真际。

  同样在 佛陀座下受学,可是却有能证涅槃与不能证涅槃的差别。曾经有一位长者他叫作郁瞿娄,他请问了 佛陀,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佛陀回答他说:【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著;以爱念染著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9)佛陀说,倘若有受声闻戒的出家人,眼识缘于色尘时,对于所分别的色尘产生起贪爱念念不忘,于是眼识染污系著在色尘上,因为爱念染著于色的关系,常常会依止于眼识向外攀缘;被眼识所系缚的缘故,常常追求执取色尘的缘故,所以他就不能够内摄观察内法,不能照见诸法皆是无常生灭、苦空无我,他不能脱离生死系缚到达涅槃。耳识缘于声尘、鼻识缘于香尘、舌识缘于味尘、身识缘于触尘、意识缘于五尘的法尘乃至定境法尘,爱念染著被系缚住了而去追求执取,也是同样道理,因此不能照见诸法皆是无常生灭、苦空无我,不能脱离生死系缚而到达涅槃。这样的比丘就不能见法般涅槃,那什么样的比丘可以证得涅槃呢?

  佛陀说:【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著;不爱乐染著者,不依于识;不触、不著、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9)受声闻戒的出家人,他眼识缘于色尘时,对于所分别的色尘不贪爱,不乐于在色尘上受用,不被色所染污与系缚,对于色不爱乐、不染著的人,他就不会依止眼识向外攀缘;不触色尘、不贪著、不执取色尘的缘故,他就能够摄心于内,观察内法,照见诸法皆是无常、苦、空、无我,能脱离生死系缚到达涅槃。耳、鼻、舌、身乃至意识缘于五尘的法尘与定境法尘,完全不爱乐、不染著,不依于意识攀缘了知六尘诸法而安住,而不触、不著、不取六尘,这样的比丘他能够脱离生死系缚到达涅槃。

  依据 佛陀的圣教,比丘不依于六识向外攀缘六尘,六识不触六尘,而不著于六尘、不取六尘,连定境中的法尘也同样地不触、不著、不取,他才得以见法般涅槃。六识在六尘中见闻觉知,那就是众生我与我所存在的依据,众生的我见与我执烦恼,也就是系缚在六识的见闻觉知的受用中;而无学阿罗汉自知自作证的内容,是断除了五蕴我见、我执与我所执而自觉涅槃,可见涅槃是与六识及六尘不相应的。这样不与六识、六尘相应的法到底是什么?法界中有哪个法可以不与六识六尘相应而可以独自存在呢?在《永嘉证道歌》中有一句话就说得非常的贴切,说:“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永嘉禅师说常独行、常独步的,指的就是不与六识六尘相应,独步乾坤的涅槃法;开悟找到这个法就是如来藏,转依不退并且通达的菩萨,可以现观五蕴一直都游于如来藏的涅槃法海之中。

  如来藏的涅槃法,在有情因地尚未成佛之前,就具备了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学阿罗汉所证的无余涅槃,同样是来自于他的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因为无学阿罗汉舍报前所安住的无我、无我执解脱身,本质上就是由他的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所显现的;他命终舍报以后,是由于如来藏的独存,不再于三界出生后世的五蕴,因此才说那是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中没有六根、六识、六尘,当菩萨开悟找到如来藏,以自己虚妄的意识觉知心现观如来藏的自性涅槃时,也同样的不与六识、六尘相应,真实不虚,那是本来就有的真如法性,一向无我、无我所,本来就在,不生不灭,能出生五蕴十八界诸法,所以称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因此菩萨知道这个如来藏的自性涅槃,就是无学阿罗汉所证无余涅槃的本际,只是阿罗汉在还没有回小向大之前,不知、不证涅槃本际的所在罢了。

  所以说,无余涅槃中不可能有六识与六尘的,那意识觉知心安住在定境法尘中的一念不生离念灵知,乃至于说到达非非想定的不反观的非知非不知境界,仍然有意识与法尘,都不是涅槃真际;在四禅之后的无想定中,虽然意识灭了,色身的息脉俱断,但仍然不是涅槃,因为还有意根与我执法尘存在;灭尽定中虽然意识灭了,意根的受想灭了、我执灭了,但是意根仍然存在,处于不领受自我的解脱境界中,必定还有相应的法尘存在,所以灭尽定也不是涅槃的真际。

  我们依照涅槃的真义来看,修学解脱道从有学到无学,必须要能确认:六识、六尘乃至五蕴完全灭除后的境界才是无余涅槃界,对于十二因缘法中的名色与六入的全部内容完全清楚没有遗漏的人,才能如实亲见五蕴灭的圣道行迹,成为有学初果人,以这个基础他才能次第转进成为四果无学阿罗汉。在《阿含经》中,佛陀针对这个部分的开示是这样的:【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触?当知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触。】(《杂阿含经》卷12)

  我们先解释这段经文,佛说比丘听闻开示以后,思量观察要正确地灭尽一切苦,以便到达究竟穷尽一切苦的边际时,他所思量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触”六尘的这个“触”,是以什么为因而有?是怎么聚集起来的?怎么出生的?是藉什么而有触的?当他如理作意确实观察思惟以后,就会知道六识触六尘的“触”,是以六入处为因缘,是从六入处的熏习而聚集起来的,是藉六入处而出生的,是藉六入处而触六尘的。

  六入处可分为什么呢?六内入处与六外入处。六内入处指的就是说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也就是眼等六根;六外入处指的就是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指的就是色等六尘。色入于眼入处,因此有眼识现起触色尘,乃至法入于意入处,有意识现起触法尘。因缘和合六识现起而有触的出生,接著有领受与见闻觉知,都是因缘所生法,都不是真实常住不变的我,所以经中有时说要观察眼等六内入是无人的空村,而色等六外入处是空村群贼,若不能确实知见眼等六内入的真实面是无人无我,就会被可意或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外入所危害。也就是 佛陀曾教导过的,眼等六个识对于六尘爱乐染著,依于六识来攀缘、受用、贪爱、执取六尘,就会被系缚而无法解脱。所以说修解脱道的比丘思量观察要正确地灭尽一切苦,必定要依循所听闻的内容如实去思惟观察六入处的法,依教奉行去修证。

  佛陀接著说:【彼六入处欲,灭无余,则触灭;彼所乘六入处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杂阿含经》卷12)佛陀说比丘经过思量观察,六识触六尘的触是以六入处为因,从六入处熏习而集起的,是藉六入处而出生的,是藉六入处而触六尘的,都是无常变异的缘生法,都不是真实我;将六入处攀缘执取的贪欲,全部灭尽而没有剩余时,这时对于六识触六尘的执著也就能全部灭除了。这位比丘对于自己现前所乘用的“六入处灭”的法道,要历经触灭的轨迹已经如实了知,所以他会精勤的往灭除六入处欲贪的方向修习,也修习佐助灭除六入处欲贪的次要方法,这就是比丘向著正确灭尽一切苦,到达究竟穷尽一切苦的边际的必经过程。

  为什么灭除六入处的贪爱以后,就能够灭尽一切苦呢?因为一切苦都是来自于六识触六尘的苦受、乐受与不苦不乐受。苦受本质上就是苦的性质,乐受也是苦的性质,因为乐受会变异不能常住,乐受会长养贪爱,所以乐受称为坏苦;而不苦不乐受是行苦所含摄,因为不苦不乐受是无常法,无常本身就是苦,因此所有受皆是苦;苦的本质就是空法、无我的法,空法就是无我的法。倘若不能对六入处如实了知的话,就会对来自于六识触六尘的因缘所产生的乐受贪爱染著,对苦受就不能忍受而产生瞋恚,对不苦不乐受不能警觉,还会增长愚痴,那这样就被贪瞋痴系缚,长养了五蕴出生的烦恼;非但这一世身心要被种种苦所燃烧,也同时增长未来世的生老病死苦。这就是为什么 佛陀教导修证解脱道的比丘们要思量观察六识触六尘的触,它的缘因是什么?如何聚集的、如何出生的、如何触的?从思量观察中生起解脱的智慧。

  倘若比丘的解脱智慧不够成熟,佛陀就不会进一步为他讲解增上的法。有一次罗睺罗请求 佛陀为他说法,希望听闻以后能通过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然后能够见法,自知自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但是 佛陀观察罗睺罗的解脱智慧尚未成熟,所以要求他去为人传授五受阴的法,之后又要求他去为人传授六入处的法,乃至于 佛陀初转法轮所说的因缘契经等十二分教,都要求他去为人解说传授。罗睺罗接受 佛陀的教敕,对于所听闻到的法,还有为人所说的法,全盘的思惟称量,观察其中的义理,他生起了一个想法:“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之后 佛陀观察他的解脱智慧已经成熟,才进一步为他说解脱的增上法,罗睺罗听闻之后,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终于能见法而自知自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为慧解脱阿罗汉。

  佛陀教导罗睺罗的方式,是要求他去为人解说传授他所听闻到的法,以便他自己能到达真实了解的地步;当需要为人解说的时候,必须对于所听闻的法如实思惟理解,才不会说错法,一旦说错法,就会成就谤佛、谤法的过失。佛陀首先要求罗睺罗为人传授的是五受阴的法,然后是六入处的法,最后能够归结 佛陀所教导的这些法;假如灭除了六入处的欲贪,就能灭除六识触六尘的触,就能灭除一切受,也就灭除了一切苦,一切都是随顺而趣向于涅槃,流注的都是涅槃法,最后必能安住于涅槃。

  五受阴、六入处、触受与苦灭其中的关系,我们继续运用《阿含经》经文来探讨。佛陀说:

  复次,比丘思量观察正尽苦,究竟苦边时,思量彼六入处何因、何集、何生、何触?知彼六入处,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触,名色永灭无余,则六入处灭;彼所乘名色灭道迹,如实知,修习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尽苦,究竟苦边,所谓名色灭。(《杂阿含经》卷12)

  当比丘思量观察著:听闻到 佛陀所开示的正确灭尽一切苦的法要,到达究竟穷尽一切苦的边际时,他思量著当下所受用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处,是以什么为因而存在?是如何熏习集起的?是从何处出生的?是如何能有这个触的?他了知到,那六入处是以名色五受阴为因而存在,是从名色五受阴的熏习而集起的,是藉名色五受阴而出生的,是藉名色五受阴才能有触六尘的功能。假如将名色五受阴永灭了,不再有丝毫的遗留,那么六入处就灭尽了;就不会有任何眼触色、耳触声,甚至于意触法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种种的苦受存在了。这位比丘对于自己现前所乘用的名色灭的法道,必须历经六入处灭的轨迹已经如实了知,所以他会精勤地往灭除名色五受阴的方向去修习,同时也要修习佐助灭除名色五受阴的次要方法,这就是比丘向著正确灭尽一切苦,然后到达究竟穷尽一切苦的边际的必经过程。

  佐助灭除名色五受阴的次要方法,指的就是八圣道,因为到达究竟苦边就是涅槃,要证涅槃这个法,一定要踏实地修学八圣道次法,才能够灭除名色五受阴,正确没有偏差地灭尽一切苦,到达究竟苦边。所以获得正知见之后,如同所听闻到的内容进行正思惟,能够灭除贪欲盖、瞋恚盖、疑盖、睡眠盖,调伏身口意行、受持佛戒不违犯,自然能够灭除掉悔盖。五盖降伏或者灭除了,他就能够发起初禅,以及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定觉支等七觉支菩提分法,这些都是走在八圣道路径上所必须、也必定会经历的三十七道品实际修炼的过程。

  那么具足正知见如实地履践八圣道的佛弟子,他绝对会像罗睺罗一样,他会察觉到说:原来佐助灭除名色五受阴的次法它是不能缺少的,它都是随顺涅槃并且是趣向于涅槃,流注的都是涅槃法,最后必定是能够安住于无人、无我的涅槃的。这些内容犹如罗睺罗经历一样,如果说这些内容是让你产生贪爱的,那就不是涅槃法了。

  那我们今天就先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