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4集 开悟证般若前应注意事项—禅法的知见 (二)

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次说到,除了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见,再加上蕴处界法的知见,要求悟般若之前,当然还应当去进一步摄取有关如来藏跟祂体性的正知正见,作为将来参究正确的方向上的参考,也作为将来破参之后自我验证见地上的整理。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要和大家来谈一谈一些禅法知见。

  首先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这个部分是对于一般人间的正常状况而说,因为色界乃至无色界天,因为定力的缘故,八识会不具足;而人间乃至傍生,因为业报差别的状况不同,也有可能会有八识不具足的状况。

  现在回头来说,为什么一定要确定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呢?因为有一分佛学的研究者,他往往主张说:“佛教的后期,发展为七识、八识乃至九识说,佛的区分识别,本以六根为主要的根据,唯有眼等六根,哪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这个是一个很典型的六识论的邪见。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说,每天睡著了以后,前六识都断掉了,他怎么又会在第二天醒过来?一定是要有一个本来不生灭的心,祂一直都在,从来不间断,作为万法的所依,才有可能说在意识断掉的第二天,再帮某甲出生意识啊!

  这个万法所依的心,有没有可能是第七识呢?好,第七识又叫意根,是十八界中六根中唯一的心法,因为其他五根是色法。佛一直开示说“阿罗汉入了无余依涅槃之后,是要灭尽十八界的”,换句话说,连意根第七识也要灭掉;那么请问一下,这个时候却不是断灭的境界,请问:这样怎么有可能说第七识是万法所依的心呢?

  有没有可能说,这个万法所依的心是第九识呢?好,第八识又叫作阿赖耶识,二乘无学圣人乃至说菩萨七地满心之后,如来藏不再有集藏分段生死的集藏性,也就是阿赖耶性,这个时候阿赖耶识改名叫作异熟识,方便称为第九识,但是其实仍然是第八识,这个叫作只改其名,不改其体。乃至于到了佛地的时候,进一步断了变易生死,改名叫作无垢识,方便称为第十识,却仍然还是第八识。

  假如说有一个异于第八识的第九识,祂是万法所依,那么到底祂的体性是什么?祂又如何出生前八识的呢?经中都没有看到 佛这样开示过啊!因为一向都只讲到第八识,说祂有种种的异名,乃至阿赖耶识、阿陀那识、如来藏、异熟识、真如、无垢识,等等等等,很多的异名。假如说真有所谓的第九识可以出生第八识,我们倒是要问说:会不会还有第十识可以出生前九识呢?那第十识的体性又是什么呢?乃至你也有可能可以再继续问说:是不是还有第十一识、第十二识等等?假如你说第九识、第十识祂的体性是与第八识相同,你这个时候又何必再施设第九识、第十识呢?只要说第八识就可以了啦!这个道理是非常浅显而易懂的。

  乃至于说,假名的善知识会告诉你说:“第八识是离见闻觉知的,妄心是一直有见闻觉知的,所以,佛法中的修行就是要把妄心转换成清净的第八识。”即使说真正如他所说,可以让妄心不再有见闻觉知性,那么这个时候,原来有见闻觉知的心,现在不再有见闻觉知性,请问一下:本来我们修学佛法是要求智慧的,可是修到这个阶段,反而都没有办法再了知六尘,那岂不是变成白痴了吗?再者说,请问:那现在到底剩下几个识?当然就是八个识不具足了嘛!那请问:佛法最高的修证者 世尊会是这个样子吗?这个部分相信不用我另外说明,答案是什么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楚。

  同样的道理,假如有人说“成佛之后,我们的心真如是要跟佛的真如心合并为一”,那就会产生实相心是可以合并的过失。那就表示说,实相心祂不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啊,那就与佛所开示实相心的体性是相违背的;那就表示说,这个人其实就已经谤佛了。

  那这意思是说,想要求悟般若之前,乃至于说作为将来参究方向而言的参考,都只能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这样才不会有法是断灭的疑惑,或者是说,有无穷无尽的法界实相的这个问题存在,这样才能够使学人安心的来求法,安心的来办道。

  接著说:“禅”不是“禅法”,“禅”不是“禅定”。一般而言,禅是求悟所要证的标的,或者是指一个无境界的境界;而禅法,是善知识整理出来,用来帮助学人证悟的这些知见跟文献;而禅定,是一般所说有境界法的四禅八定,这三者是不相同的。因为如来藏的境界是无境界的,是不可思议的,是很难亲证的,所以善知识才慈悲,藉著一些语言文字的施设,试图的说让学人有可以悟入的机会;而且也告知学人说,应当多少修学一些定力,才能够藉著它来看话头,来参究。所以说,这三者虽然有关系,却不应当把它混为一谭。

  有一种状况说,学人落于禅法,他以为说现前那一些善知识所整理出来、用来帮助学人证悟第一义谛的那些知见跟文献,就是禅。虽然,听闻阅读的人也是证悟的人,他可以从另外一个证悟的人,听闻阅读他所说所写出来第一义谛之理,但是却都是见到第一义谛;然而,证悟之人所说出、所写出,透过未悟之人听闻阅读,所了知第一义谛的道理,却是虚妄法,却是戏论,因为都变成意识所思惟的境界。

  这就好像说《楞严经》卷第二里面,佛这么开示说:“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明明善知识所整理出来的第一义谛的知见与文献,是要学人去看第一义谛的“月”,而学人倒落到了去看知见、文献的“指”——“禅”指的是月亮,而“禅法”是手指——不去会取禅,反而以禅法为禅,那当然就“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了。

  然而,从古至今误会禅师真正作略的人,已经是大有人在。乃至,虽然知道禅非禅法,却苦于无法亲证法界实相的缘故,又喜好作为善知识可得名闻利养的那种状态,就会告诉徒众说:“不按牌理出牌就是禅。”其实这是“惨”,而不是“禅”。因为,假如说不按牌理出牌就是禅的话,那么世间人……讲到这里必须先说明一下,举这个例子没有一丝一毫轻蔑的意涵,这里是因为说,这两者在行为举止上有相似的状况,才举这个例子。什么样状况呢?假如说一些人在精神上有异常的状况的话,往往也会不按牌理出牌,那这样就是悟了吗?因为他也可以为人演说“禅法”了!所以,是不是越发不按牌理出牌,就是悟得大悟彻底?所以说,真的是误会禅法到很严重的地步。

  可是,更严重的还有以定为禅,乃至是贪爱禅定的境界,这其实是严重的障道因缘。求悟的学人,可能会经过看话头、参话头的过程,要有能力可以看话头,多多少少是需要一定的定力。至于说如何锻炼或是培养这个能力,因为会牵涉到每一个人根性的差别不同,而有不同的施设。那这个部分就请您亲近真正的善知识来作请益,我们就不在这里作说明。但是,我们这边讲的是要定力,而不是要定境,讲的是要净念相继,而不是要一念不生;因为要靠这样的定力,才能够在参话头的过程中,以思惟观的方式,去寻觅实相心如来藏。

  佛在《大宝积经》卷五十里面,为舍利子这么说:

  【若有乐定修相应行诸菩萨等,未曾听闻大菩萨藏微妙法门,又不听闻圣法律教,但于三摩地中生知足想,当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说是人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忧苦诸热恼等;既不脱诸热恼等苦,岂得脱彼五门生死,为之沉溺流转不息。是诸众生实非解脱,而便自谓我已解脱,实未离苦,而便自谓出离众苦。】(《大宝积经》卷五十)

  这都是因为福德资粮的不具足,又听闻善知识开示圣法律教之后不仔细的思惟,弄得误会一场。这一类的学人听到善知识开示,或者是读到经典中说“法离见闻觉知”,那就以为说,要把自己的意识心修成一念不生,这样才算是开悟,结果都是以定为禅。至于说能不能证得禅定,或者是说要如何证得禅定,这已经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那他就精进的打坐,目的就是想要常常能够住在一念不生之中啊!更冤枉的是,又加上听到假名善知识开示说:“能够保持三分钟一念不生就是小悟,能够保持一小时一念不生就是中悟,乃至于说能够保持一星期一念不生就是大悟彻底。”这个真的是“大误彻底”呀!但是,说的是说误会到很大、很彻底啊!因为,明明念头一旦又生起来,就已经不是悟了嘛!所以就会一直反覆地在那边又悟啊,又不悟啊。这又不是像世俗人在那边摘花瓣许愿,然后在那边说“是这个啦!不是那个啦!”这样是很荒唐的一件事。

  乃至于说,有的学人因此而成就了很好的一念不生的功夫,他能够时时作意入一念不生,或者是说他一修定就能够进入一念不生;可是,这样久而久之习惯的结果,就自己把自己能够成就观慧的能力去扼杀掉了。乃至于说,因为想要一直保持一念不生的境界,甚至于误会说,以为什么事情都放下不管就叫作开悟;从此以后虽然能够一念不生,佛法中的真正智慧却极难生起。

  六祖惠能大师不是已经也开示过说:“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他说的是每一个人的真心,是自然现成,本来无念的,但却又不妨碍说蕴处界的种种法的运行。这都是在跟学人开示说:每一个人的真心,祂虽然本然离见闻觉知,却不是叫你要把意识心修成一念不生才叫作无生。因为这样只是将灭止生,而非本来无生。这个道理也是可以了解的。

  跟前面情况相关的部分,就是落在“五现涅槃”之中。因为听到善知识开示,或是读到经典之中说,佛法是可以让人离苦得乐的;那也许因为他修定的缘故,引生了种种境界,或是种种的快乐,他就以为说现前就已经亲证离苦得乐的究竟法;却不知道说,都是不离开世间的乐,乃至于说都只是在禅定的乐而已,都不是真正佛法中的离苦得乐。因为基本的离苦得乐,是要断我见的;不断我见而执著世间的种种乐,都是在执取因缘所生法,这是缘散将会灭的法,而不是究竟的乐。

  第一种是执著说“我现在就能够五欲自恣”,因为享受种种快乐的缘故,所以认为说现在五欲俱在的时候就是得涅槃。那这是五现涅槃中层次最低,却是很多没有智慧、又贪求种种五欲乐的人,所乐意去追求的;其中又不乏以欲界粗糙的男女欲,号称为即身成佛之乐,引来一些好乐五欲的人共同沉溺。

  五现涅槃的第二一直到第五种状况,就是把从证得初禅的离生喜乐定、二禅的定生喜乐定、三禅的离喜妙乐定、四禅的舍念清净定,都把这些定境当作即身而得涅槃;都舍不得自我,想要自我现前就能够得涅槃,成为五种不舍自我、想要现前得涅槃的状况。都是 佛所说的:“当知是人以慢力故起增上慢,我说是人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忧苦诸热恼等;既不脱诸热恼等苦,岂得脱彼五门生死,为之沉溺流转不息。是诸众生实非解脱,而便自谓我已解脱,实未离苦,而便自谓出离众苦。”(《大宝积经》卷五十)

  接著说:禅不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蕴处界本来是缘起性空,这是很多修学禅法,或是唯识学的学人所知道的;因为单就蕴处界本身的种种而言,都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可是,这样的说法得要在一个前提下来讨论,才可以说是佛法,也就是说,一定要有一个本识,也就是第八识作为万法所依。假如否定第七识跟第八识来阐述万法的缘起性空,那就会有种种的过失。

  不过这个部分因为时间的关系,要等到下一次再来跟各位说明。今天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