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8集 五戒的五施与五善

何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菩萨正行》系列,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五戒的五施与五善。

  什么叫作五戒的五施与五善呢?因为受持五戒,就是行五种广大的布施;受持五戒能够得到五种善的心行。我们先说五施,佛陀是这样的开示的,佛陀说:【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优婆塞戒经》卷六”佛陀的开示是说:一切世间的布施,以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为众生所重视的就是他的生命,其次才是财产;这就是不杀与不盗,接著就是不邪淫以及不妄语。因为你能够不会侵犯别的众生的眷属,能够保护众生的眷属、保护众生的名誉,让他没有恐惧,这也是施无畏。例如恶口来说,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里就一定会恐怖,因为怕他会四处张扬、编造是非!所以这样的人,每个人对他只有产生一种少得罪为妙,最好赶快远离他,不要跟他来往;因为万一一句话不小心得罪了他,以后就倒霉了。这就是大家对他产生了恐怖跟畏惧。

  如果一个人一向不在背后说人是非,善于保护朋友、亲戚、眷属的名誉,大家对他就不会有恐惧心,所以就很喜欢亲近他,这样施无畏的功德就能够成就了。所以身为一个受持戒律的菩萨,这个口业应该要谨慎,少讲是非。为什么杀、盗、淫、妄,对于这个口业,我们在这里要特别稍微多说一点呢?因为杀、盗、淫,我们要持守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的因缘,而且要成就它也必须有比较粗重的一个过程;但是口业的部分,只是嘴上的两片皮,一下子就成就了,所以口业的违犯是非常迅速的。这四种的无畏施—不杀、不盗、不淫、不妄造口业(不妄语)—的受持,也就是一种无畏的布施,这样的布施功德果报都是无量无边的。

  另外,不饮酒也是一样可以成就无畏施。因为一个人他如果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四种戒,但是对于酒戒他不去摄持,喜欢喝酒而且经常烂醉如泥,这样子会导致他前面的四条戒律都会违犯。而且更因为一个人他喜欢喝酒,所以众生就不可能对他放心;也因为他喜欢喝酒,怕他酒后乱性,所以众生就会想要远离他。所以虽然喝酒只是他个人的一时的行为,但是一喝了酒,就很可能会违反了前面的四种戒律;佛陀就特别遮止这一个戒律,要遮止弟子们喝酒。所以这五种—杀、盗、淫、妄、酒—就是最大的无畏施,如果能够摄持这个五戒,也就成就了一个无畏施的功德。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他如果能够受持五戒的话,我们会觉得这一个人是相当可以信赖,也是相当可以亲近的人。如果这个人在五戒当中,只要有一条戒律是不能持守的,只要有一条戒律是违犯的,例如他很喜欢顺手牵羊,那么对于他其他的四种戒律纵然是持守得很好,别人看到他还是会对他产生隔离的心,会产生畏惧的心;又或者这个人戒律虽然持守得很好,但是心中总是想要侵犯别人的眷属,这样的人虽然他其他的戒律持守得很好,也是无法让人放心的跟他来往。所以这五条戒律可以说是这一个人身成就的基本律仪,一个人能够摄持五戒,就是在行五种无畏施,就是让众生对他这个人身,以及对于他的这个人的格,能够产生信赖感,不会产生怖畏。

  所以佛陀说:这五种布施是很容易修行成就,行这五种布施是可以自在无碍,而且行这种布施不会失去财物。是随时随地都在行无畏施,纵然是在睡觉的时候也是在行无畏施,因为睡觉的时候还是有五戒戒体的存在,大家不会担心说:“这个人他在睡觉了,我如果把他吵醒了以后,他等一下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所以我们说这五种无畏布施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布施的,所以叫作自在无碍。佛陀就告诉我们,受持这五种戒律,不会失掉任何的财物,而且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福德。如果一个佛弟子离开了这五种的无畏布施,佛陀开示:这样的人不可能证得须陀洹果,当然更不可能证得斯陀含、阿那含以及阿罗汉果,更不可能证得佛菩提果。

  另外,世尊又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就会有五种善法围绕著我们。佛陀说:【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殷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段经文佛陀开示:如果我们受持五戒的话,就有五种善法围绕著我们,就像是河水一样,会绕在大城的大城门的四周,让善法能够常得滋润以及增长,也会像恒河水一样恒流不断;这五种就是慈、悲、喜、忍以及信。怎么叫作慈心呢?慈就是不杀戒,因为慈心就会让众生安乐。能够不窃盗众生的财物,就是悲心;因为众生在世间,依著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会产生深重的我所的念想,所以当他的东西失去的时候,他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如果我们不去窃盗众生的财物,这样子就不会让众生产生无名的痛苦,这就是悲心了。另外是喜心,喜心就是以欢喜心来看待众生。当我们看到众生的眷属都能够不被侵害,每个家庭都能够和乐平安,每个家庭眷属之间都能够不因为有外遇,或者有所谓劈腿的行为,彼此产生纠结乃至让孩子产生阴影,就这样因为持不邪淫戒,每个众生都这样的持守的话,每个家庭就能够有著和乐以及平安的状况;但是如果有人犯了邪淫戒,这样的影响,不但影响到他的家庭,甚至会影响到下一代,让下一代的孩子都有阴影。所以我们说,如果能够持不邪淫戒,就有喜心的随行。

  第四种是忍心,忍心就是能够安忍于不行妄语的戒律。讲话随便讲或者欺瞒众生习惯的人,你叫他不打诳语是很困难的,因为已经习惯了,由习惯就会变成自然。像有些人他的习性,就喜欢把一件小事夸大成一件很大的事情,他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也不会伤害人,所以每一件事情到他嘴巴就会变成很夸大的事情,小事就会变成大事。这样的事情,我们在媒体上是最常看到的,而这样的人,我们教他行不妄语戒,其实是有困难的。我们既然是受持了五戒、受持了菩萨戒,我们自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有行妄语的习惯?自己是不是有喜欢夸大事实的习惯?因为行妄语的习惯、因为夸大语的习惯,所以让很多事情显现的就不是如实的,因为显现的不是如实的,往往会造成许多不必要有的是非。所以一个受持戒行的人,他对于这一件事情——也就是口业的现行,他会起作意而忍于随顺语业起行的一个习惯,谨慎自己口业的起行。也因此有一些人习惯开口就是恶口,有些人习惯开口就是妄语,有些人习惯开口就是夸大,如果没有一个忍心的话,没有办法看到自己有这样的行为;没有办法看到自己有这样的行为,就失去了改变的契机。所以如果我们要注意自己有没有妄语的习性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花一点时间来注意自己口业的起行,这个时间可能是一整天、可能是一个礼拜,乃至于可能是一个月或是一年。因为有时候口业的起行,会随著对象的不同而让持守产生了差异;所以当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它可能说出来后会有不好的后果,所以不想说它,这样的话,我们宁可很简单地跟人家说:“这件事我不想提,这件事我不想说。”也不要去撒谎、也不要去打妄语。所以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忍”的德,这一个妄语戒也就能够受持清净。

  接下来,就是遵循佛陀所说的不饮酒,当然不饮酒也有轻重的差别。接著我们说信德的成就,信德的成就就是不饮酒,这个不饮酒也有轻重的差别,如果重的话就是开设酒厂酿酒,或者是开酒坊、酒廊卖酒,这样的一个行为,会让许多人都产生喝酒乃至肇事的后果,所以是重罪;如果比较轻一点是自己每天要喝上一大杯,贪著这个酒味,这也是轻垢罪;如果喝酒喝到醉烂,乃至于说喝酒喝到胡言乱语无法自制,这就是属于重罪了。所以一样喝酒,也是有著轻重的差别。但是我们在这里要说明的:如果说是医生的交代,或者是说一个已经六七十岁,乃至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必须要每天小小的一杯来增加自己身体的血液循环,所以酒对他来说只是药用,这样是没有犯酒戒的行为可说。所以因此我们在摄持这个不饮酒的时候,要看这个人他喝酒的时候,他心中的作意是什么?如果说这个人喝酒是贪恋这个酒味,而且喝了酒总是烂醉如泥,那这个人他就是犯了重戒;而且也因为这个人喝酒总是喝到迷迷糊糊的,喝酒喝到总是胡言乱语,这时候他的一切的修行、一切的果德都消失了,只是迷惘在酒精的效力之下,他对于佛陀所说的一切的法已经没有信根、信力可言了,更不要说佛陀遮止不能喝酒。所以说,喝酒这一个戒如果能够持守,这只是遮戒而能够受持,就表示你有信德的成就了,表示你对三宝已经具足了信心,所以就有“信”这个善法围绕著你。

  也因此一个人能够受持五戒,就有慈、悲、喜、忍、信五种善法起行作意,而这五种善法,并不是你自己心里故意要行这五种善法,而是在于你受持这五种戒律的时候,这五种善法就从你持戒的身上显发出来,这个功德是自然流露出来,不待你作意要去行慈、悲、喜、忍、信这五种善法。所以佛陀会说,当你受持五戒的时候,这五种善法会围绕著你,这不是故意去求来的。

  另外,也因为受持五戒,就能够破除殷重的邪见;因为受持五戒,对于三宝、对于受持五戒的因果都没有怀疑,所以就能够破除疑网。破除疑网的意思就是说,对于佛陀的怀疑、对于是否能够得道、对于法都不会再有任何疑心了。对于修证的过程,一切疑虑会消失,心里只是单纯地具备正念,愿意单纯地依著佛陀的教示而走,如理思惟。有了正念就能够如理作意,所以他的一切身口意也就能够庄严清净;那对戒的原理也一定能够正确地受持,这就是根本清净;也因为根本清净,他就可以离开恶觉观。如果说一个杀戒没有持好的人,他看到任何的动物就会想吃它的肉;但是如果受持清净的人,他就不会对任何动物而起了要吃它的肉的这个作意,这就是不会起恶觉观的念头。

  所以今天一个受持五戒的人,他能够有正念、能够如理作意,所以能够根本清净,也能够离开恶觉观,心念就会非常的清净。

  今天就说明到这里。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