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集 持戒与离恶修善

高正国老师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节目。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题目是“持戒与离恶修善”。

  受持戒法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佛菩提道上能够顺利前进,因为戒法是世尊以他无量无边的智慧为我们所制定的,只要能清净持戒绝对有不可思议的殊胜利益。因此,受戒之后一定要依照 世尊的开示确实去作,这样子就能够逐渐让善法增长而远离恶法。只要正确地去作,实际上就一定会成就,而且可以很快呈现出持戒的功德出来;因为戒法是吻合三界因果律的,因此持戒所产生的效果,就有成就的决定性。在这个单元里面,我们要来探讨在《优婆塞戒经》卷6中,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希望藉由这些内容的讨论,让诸位菩萨在受戒后能够顺利持戒,并且善法日日增长。

  首先我们先对于善法,略作简单说明。善法包括两个特性:第一个是善法的自性是非颠倒性的,它能够对治在面对境界时,所生起的颠倒性之不善的染污法。譬如面对众生时,生起的慈悯之善心,能够对治颠倒而不生起瞋恚之恶心,这是第一个特性。第二个特性是善法是安隐的,能够令人往生善处,与获得修学之成就,而且善法也能够让菩萨饶益有情,作种种利他之行;相对的,恶法的自性是颠倒性的,属于不安隐性。而持戒是佛子所应遵守的,它的目的也是希望让佛子的善法能够快速增长。

  第一部分《优婆塞戒经》卷6中的经文,内容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既受戒已,口不说恶,耳不乐闻;不乐说世,亦不乐闻;终不放心在恶觉观,不亲恶友,是故得名寂静净戒。”首先,口中不说恶事,耳朵也不乐闻恶事;虽然在世间法上也是一样有这种教导,但在这里面特别要再叮咛的原因,是因为口业是很容易成就的,如果对著某人讲,而且对方也能听得懂,只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透过嘴巴讲一讲就能成就,而且话一说出口就很难再回收了。因此我们要留意,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如果知道他人有过失而应该改正,就直接告诉他,不要向他人传说,这样我们就得到持戒的大功德了。也就是让一切人都能够免于被传扬恶事的无畏功德,同时也不要乐于听闻别人说他人的过失;一方面别人所传说的事情不一定正确,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从自己这里再传播出去。事实上,菩萨的心思是要放在正法与利乐众生上面,因此内心中就不会喜欢去听闻别人的种种是非之事。

  所以接下来 世尊开示:“不乐说世,亦不乐闻。”因为菩萨整天忙著修学正法与利乐众生,他是没有时间去说,或者听闻一般世间的世俗法,因为这些世俗法对菩萨来说并不重要;因此内心的作意,自然也不会在这上面,所以说出来的都是佛法,或者是围绕著佛法的事情。同样的在正法道场里面,都会教导学员不要到处攀缘,应该摄心在正法上面,这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时常攀缘不仅浪费时间让内心不寂静,也很容易越谈越多,超越原先所设定的谈论范围,难免谈论是非;有时候连犯了口业都不晓得,再加上现在都有电话、手机、计算机、网络等等,使得攀缘更容易发生。因此,这里一开始 世尊的开示确实是非常非常重要,值得大家特别留意。

  接下来,“终不放心在恶觉观,不亲恶友,是故得名寂静净戒。”恶觉观就是在心中起了种种贪、瞋、痴等不好的念头或想法。譬如有人在野外看见了一只动物,他马上就会生起一个影像,把它烤了、炖了以后变成什么模样?味道如何?这就是恶觉观。生起了恶觉观之后,他有可能就会发展为实际的行动,或者即使没有真的去做,也会因为时常现起而熏习成为种子,储存在自心如来藏之中,对于修学就有不好的影响,因此大家应当要始终远离恶觉观。

  譬如在《大宝积经》卷88中的开示:“迦叶!比丘若在静室、若在窟中、若行若坐若卧,若念贪欲、若念瞋恚、及余种种诸恶觉观,随所住处,其中诸神,知彼比丘心生愁忧,作如是念:‘此诸比丘非法非宜,于正法中得出家已,思惟如是不善之法。’迦叶!彼诸神等知彼比丘,各作方便令不安隐。”这里面的开示,更是提醒我们要留意,因为自己的恶觉观可能都被天神知道了,这对于自己的戒行与正法弘传是有亏损的;而且恶觉观也能再引生其他种种的烦恼出来,对于自己的修学就会产生障碍。而在佛法修行上也要远离下地的恶觉观,才能证得上地的境界。因此,我们从上述《大宝积经》卷88中的开示,也可以更加了解远离恶觉观的重要性。

  又譬如在《大庄严法门经》卷2中的开示:“诸恶觉观是烦恼体性,不净攀缘故烦恼则生,清净觉观故烦恼如客,是故烦恼不与空智和合,不与无相无愿和合。”因此,我们必须以智慧来观察,恶觉观是摄属于烦恼体性,也要了知烦恼法的过失与生灭虚妄性,并且能够时常生起清净的觉观。而声闻解脱道,因证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可以逐渐断除烦恼;证悟的菩萨也因为了知如来藏心从来离六尘见闻觉知,所以永远无相、从来无所得。因此转依如来藏之后,就不再作种种不如理的追求,何况是追求恶觉观呢!同时我们要知道,生起恶觉观之后,它就占据了我们现起清净觉观的机会,是有排斥作用的,因此是非常不值得的。

  接下来“不亲近恶友”,这个也是极为重要的开示,大家应当记得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中的开示:“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一切菩萨修胜道,四种法要应当知:亲近善友为第一,听闻正法为第二,如理思量为第三,如法修证为第四。”因此,亲近善友或善知识,是菩萨修学圣道应当要作的第一件事,要亲近善友当然也要不亲近恶友,如果亲近恶友或恶知识,就有可能受到邪教导,而跟随著恶友一起造作恶业,乃至毁谤正法,后果真的是非常严重。所以有智慧的人,修学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亲近善知识,而远离恶知识,才能有后续的听闻正法,如理思量与如法修证。因此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卷1中的开示:“择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事实上佛法虽然浩瀚如海,但基本的道理并不是大家想象的这么难,如果有善知识正确的教导,对于其中的基础法义与架构,要把它建立起来并不是这么困难;问题出现在于在大家所接触到的知见来源当中,有许多错误的说法,或外道知见混杂在里面,乃至于也有许多相似佛法鱼目混珠。因此,让初学者无所适从,造成许多人在修学多年之后,因为被误导;因此连最基本的法义都弄错,也无法建立正确的佛法基本架构,所以世尊才会开示:“菩提妙果不难成,真善知识实难遇。”真的是一针见血,而且大慈大悲的教导。因此,在邪说泛滥的环境中,要如何找到难得值遇的善知识,是一件极为重要而且关键的事情,大家一定要慎重选择;即使是证悟的菩萨,仍然需要善知识的慈悲摄受,才能确保不退转,并且才能够安稳的一步一步往初地通达位迈进。所以,如果能够遵循上述世尊开示的:“口不说恶,耳不乐闻;不乐说世,亦不乐闻;终不放心在恶觉观,不亲恶友。”就能够获得寂静净戒,也就是能够转依如来藏,依道共戒安住其心。

  接著第二部分,也就是《优婆塞戒经》卷6的经文,内容为:“菩萨若见破戒恶人,不生恶心,为设种种善巧方便而调伏之;若不调伏,当生怜愍,不为身命破戒舍戒。”这里开示:菩萨如果看见了破了戒的恶人,不可以对他生起恶心;我们对谤佛、谤法者,尚且不生起恶心,何况只是破戒,而不谤佛、谤法的人,所以不该对他们生起恶心,应该为他们施设种种善巧方便来调伏他们;如果不调伏他们,我们也应该不对他们生气,不必到处把他们的恶事,加以宣扬。如果菩萨受戒之后,自己不能把心调伏下来,至少也应该怜愍众生,而不要伤害众生;乃至于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都不应该去破戒、舍戒,而以恶行来伤害众生。这里就是在强调菩萨要能够摄受众生,即使是破戒的恶人,也是在摄受的范围之内。因为破戒的恶人也是有因缘才会这样,也许是被恶知识所误导,他们也是急需要菩萨救护的,何况菩萨早已发过“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由这里,我们也会联想到,在《悲华经》卷6中开示 释迦世尊的大愿之一为:“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愿令他方世界所有五逆之人,乃至行诸邪道,登涉罪山,如是众生临命终时,悉来集聚生我世界……。为是众生故,于娑婆世界诸四天下,一时之中,从兜术下,现处母胎,乃至童子,学诸伎艺,出家苦行,破坏诸魔,成无上道,转正法轮,般涅槃后流布舍利。”也就是 释迦世尊发愿要在五浊恶世成佛,并且不弃舍十方世界任何一位五逆的众生。这种大悲愿,真的是我们效法的对象,当然诸位菩萨也可能联想到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愿。这样子,《优婆塞戒经》卷6这段经文的道理,大家就应该可以理解了。

  再来第三部分,《优婆塞戒经》卷6的经文,内容为:“食已先修惭愧之心、不放逸心,为治身命如疗恶疮。若入村落如刀刺林,摄护诸根修集正念,观察可作及不可作,不生放逸。”在饮食之后,身为修道之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先修惭愧之心,然后要能心不放逸;也要知道饮食,只是在治疗色身虚弱的病,不是为了享受而吃,是为了维持生命、保养道器。如果进入村落时应当观察这六入的一一入,都犹如刀刺一样;因此,应该摄护诸根、修集正念,要把六根摄受好,不要把六根往外放去攀缘;要把正念照顾好,应当观察何事可作、何事不可作,心中不要生起放逸之心。这里所开示的摄护诸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要特别留意的,因为如果对于种种的六尘境界、五欲境界之贪著心,还没有办法淡薄的时候,摄护诸根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而证悟的菩萨因为已经断我见的关系,知道蕴处界都是虚妄之生灭法,并且已经可以转依如来藏了;因此,各种境界对于他的影响力就比较低。虽然如此,一些往世的因缘现起时,有时候对他也是会有很明显的影响,因此在面对境界时能够作到一触即止,也是很重要的。

  这里面主要在开示惭、愧,与不放逸这几个善心所法。惭与愧属于五位百法、善十一心所法的其中两个,也是七圣财其中的两个;因此其重要性可知。惭愧的主要意思就是说,对于自己错误的行为,能够勇于发露而不覆藏,并且立誓永不复作,因此有惭有愧才能灭罪,以及有向上提升的机会。如果作错事而无惭、无愧,那连一般世间人都无法接受。因此,惭愧是每位修学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善法;如果无惭、无愧的话,那种种之佛法修学就很难谈得上了。而菩萨虽然没有造作恶业,也能常怀惭愧远离憍慢,知道自己尚有许多烦恼无明;知道自己救护众生、破邪显正的能力还很有限。因此,要以上位菩萨为学习目标,发起勇猛精进心。

  另一个善心所法为心不放逸。对于菩萨来说,就是不断的努力为众生作事,努力护持三宝,假使是念佛就得时时刻刻净念相继,如果能够这样,当然能够快速成就道业。因此在《大方等大集经》卷26中开示:“云何名为不放逸?不放逸者名如法住;如法住者如说而住。……善男子!一切佐助菩提之法,以不放逸而为根本。”因此,不放逸就是要能够时时摄心安住于正法、依教奉行。而所有修学的方法都必须配合不放逸来成就,修学之道不进则退,菩萨既然已经决定要行菩萨道,那就要心不放逸。如果专心在法上用功,那就能够忍受于种种的逆境,因此便能够一步一步往前推进。因此在《显扬圣教论》卷1中开示说:“所有无量善法生起,一切皆依不放逸根。”为什么不放逸的角色这么重要呢?因为不放逸,其实它包含了精进、无贪、无瞋、无痴四个善心所法的特性。因此,不放逸对于所有修学者的修善防恶之道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上面我们把《优婆塞戒经》卷6中,这一段非常重要的开示,分作三部分来作说明,从最前面的戒护口业、离恶觉观、不亲近恶友,到摄受恶人,再到修惭愧之心,与不放逸行等,这几点都是在修学中极为重要的项目,也都是在戒法的含摄范围之内,我们应当把它牢记在心里面,可以让我们时时检讨自己,是否有偏离或疏忽这些开示,有问题就随时修正,道业才能快速进展。

  因此,今天讨论的这些内涵,如果能够确实履行,那在持戒之后,就可以使善法功德能够日日增长,并且在修行路上能够层层转进;有了戒法的护持,在离恶修善之行,就可以更确实及更有效率。期望诸位菩萨都能够积极修学善法与累积福德,让道业能够快速成长。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