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集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

正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电视弘法节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单元,第一章〈如来真实义功德章〉是在讲诸佛如来的真实义,同时也赞叹诸佛如来的功德,因为诸佛所实证的是真实法——是实相而不是虚相,所以要以“实相法的功德”来赞叹诸佛如来。因此,当胜鬘夫人和她的眷属们见到 佛以化身示现的时候,大众都行头面接足礼,并且是以清净心来赞叹 佛的真实功德。

  接下来的经文是他们赞叹 如来妙色身,经文说:【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这是说:如来的胜妙色身,在三界世间中,没有任何一位有情众生能够与诸佛如来相等。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得要从佛法中大乘菩提与二乘菩提之间的关联性来作了解。佛法分为两大部分:一个部分是解脱道,另一个部分是佛菩提道。解脱道是讲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而佛菩提道是讲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实证。

  如果是依于四圣谛修证蕴处界缘起观,以及无常无我观而断尽了对于十八界的执著,把觉知心以及思量心的自我执著断尽了,知道自己已经不受后有,那就是二乘圣人所完成的解脱道的修证。二乘圣人的修证是灰身泯智的;泯就是消灭、隐没的意思,是说当二乘圣人舍报之后,入了无余涅槃,色身荼毘了,变成了灰,所以说是灰身。既然色身已经荼毘成为了骨灰,那么他就不会再有意识心的出生。二乘圣人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就是说不会再去受生,不再接受下一世蕴处界有;既然不受后有,就不会再有来世的意识觉知心重新生起,那就不可能再有解脱道的智慧可以来为众生宣说,因此称为泯智。所以在佛经中凡是讲到灰身泯智,那就一定是在讲二乘圣者,绝对不是在讲菩萨,当然更不可能是在讲佛。

  其次大乘菩萨是修证佛菩提道。佛菩提道的修证必须要实证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第八识;第八识又称为真如、称为本际、称为如来藏,也称为阿赖耶识。因为菩萨实证了法界的体性,所以证知第八识——阿赖耶识;既是涅槃之空性,又具足了轮回之有性,所以能够出生七识心、五十一心所法以及诸万法等等,也因此才会有有情轮转世间。既然实证了知法界的这个体性,有了法界体性智慧的出生,也才能够依据法界体性智慧再进一步来熏修八识心王一切种智;而当一切种子的智慧修证圆满,那就能够断尽变易生死;能够断尽变易生死,那么如来藏就不会再受熏习了,这个时候的第八识就改称为无垢识,就这样子次第转进修证,佛菩提道就会因此而成就。当然成佛之后的诸佛仍然是继续在三界中利乐无量的众生,所以诸佛如来绝对不会入无余涅槃;诸佛如来的妙色身永远是常住于三界之中的。

  首先,我们从经教上来证明诸佛如来的妙色身是常住于三界中,然后我们再来说明如来的妙色身是否常住?我们从《杂阿含经》卷44的经文来看:

  
佛告梵天:“如是,梵天!如是,梵天!虽有真金色,普照梵天宫;当知真金色,则是烦恼事;智者解脱色,于色不复乐。”

  在这一段经文当中,佛告诉梵天说:“就像你讲的,没错啊!梵天!就如同你所说的,真的没错啊!梵天!虽然你已经有了真金色的梵天身,这一个真金色的梵天身能够放射出很大的光明,也能够普遍地照耀梵天的天宫;但是你应当要知道:你这一个真金色而有广大光明的梵天身,其实是烦恼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这一个初禅天天王的梵天身仍然是缘起法,而不是究竟法,等到福报享尽了的时候,你这个梵天王的金色身以及光明仍然是要坏灭的,那么舍报之后要往生到哪里去呢?当然还是不免于在三界中轮回生死啊!所以梵天王的金色身仍然是烦恼事。可是有智慧的人,因为他有解脱的色身,所以他对于一切的色身就不会再有任何的爱乐了。”

  这段经文的内容是原始佛法的前后三转法轮当中,初转法轮时期 佛宣说《杂阿含经》所讲的;经文中讲到智者解脱色,这里所显示的义理是说智者具有解脱的色身,而且世世的色身都是解脱的。也就是说,已经有能力不再轮回三界生死,而却又能够乘愿再来世间受生,一则来上求佛道、二则下化众生;这是六地满心以上的菩萨境界。至于初地以上的菩萨,如果他愿意取证无余涅槃的话,那么他在舍寿的时候是可以取证无余涅槃的;而事实上初地以上的菩萨,他们在舍寿的时候都是会故意不去断除最后一分的我执,故意不去取涅槃,他们都会谨记着诸佛的教导,或者发愿再来这个人间、也或者是依照佛的安排再去别的人间受生,继续不断地上求下化。这是广义解释的解脱色——是泛指初地到三地,还没有满心之前的菩萨色身。

  至于究竟解脱色那是指称佛地的境界,因为佛既可以以永远不坏、永远不间断的庄严圆满报身,为一切地上菩萨宣说深妙的一切种智;佛也可以以应身受生在缘熟的净土、或者是秽土来度化众生,也或者是以化身在众生的定中、梦中来度化众生;同时也能够以化身示现-与有缘的鬼神-来感应、来度化鬼神。这些内涵都是佛地的解脱色能够显现的,而这种解脱色才是究竟解脱色。

  所以讲解脱色,并不是在大乘经典中才讲,而是在阿含部的经典里面就已经有讲了。但是有一位大法师,他却主张大乘经典是 佛灭后佛弟子们由于对于佛陀永恒的怀念,而长期创作结集出来的经典,不是 佛陀金口亲说的。很显然地,这位大法师他讲这些话的意思是说: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世尊入无余涅槃后,佛就灰身泯智就如同灰飞烟灭,后世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在三界中与 佛感应、或者再见到 佛。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主张呢?我们要从他的基本思想来看,因为在他的想法中是这样认为:释迦佛的证量智慧是和阿罗汉一样,是没有差别的;他认为阿罗汉所证的是解脱道,佛所证的也是解脱道,并且大乘法中菩萨所修、所证的也是解脱道;所以他认为菩萨之所以会被称为菩萨,只是因为他们在证得解脱之后不入无余涅槃,他们发起了大愿心生生世世不断地在世间,以世间法来利乐有情,所以他们是菩萨。这就是这一位大法师他的看法。

  另外他还认为凡夫的菩萨行,持之久远以后就可以成佛。所以他主张“人间佛教”,因此他所主张的人间佛教,既不是以解脱道来利乐有情众生、也不是以佛菩提道来利乐有情众生,反而是以凡夫的心境生生世世在世间,以世间法来利乐有情;他认为这就是行菩萨道,就是凡夫位——人的菩萨行。这也是这位大法师他的基本思想。凡此种种-在他所著作的四十一册的书籍中—都是以这个基本思想作为中心发展出来的。而我们要再次的强调,这是以凡夫的智慧、以凡夫的心境,错误地以为:人类在世间法上,只要勤作生活的改善、或者是推动社会祥和的理念等等,来广行菩萨道就可以成佛。这位大法师,他以这些错误的知见把 释迦佛当作是世间人一样看待,认为 佛陀只是有智慧而已;所以他才会错误地认为 释迦佛和阿罗汉都是同样的灰身泯智,也因此后世的佛弟子是不可能再感应到 释迦佛的接引、或者教导;因此他不认为佛所证的境界和阿罗汉是有差别的。

  而事实上在阿含部的《央掘魔罗经》,经中就有说到:“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央掘魔罗经》卷2)我们要了解:大乘法的修证,固然是同时具有二乘菩提的解脱道证量以及具足罗汉法,但是大乘法的修证内容并不是以解脱道为中心,而是在佛菩提道上用心以及在佛菩提道上实证,所以才说解脱道的四果证量只是大乘菩提实证过程当中的副产品而已。至于说到大乘菩提的修证,那是以一切种智为中心;可是一切种智的修证,那是诸地菩萨的修证,并不是三贤位的菩萨而能够以开悟的般若实相智慧所能够实证的,所以一切种智的修证是非常困难的。也因此 佛陀必须要为弟子们施设方便,在原始佛法的第二转法轮时期作宣演,也就是第二转法轮所演述的般若系列的经典。这些同样的都是属于原始佛法;可是般若的修证是要从亲证如来藏才能够初始发起。而亲证如来藏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并且众生也都难以信受;因为佛道的修证与三界生死的解脱,这两者事实上都是众生所难以信解的。所以 佛在宣讲般若之前,是先教大众取证二乘涅槃;经由解脱道涅槃修证,来证实 佛所讲的解脱生死之法确实是真实可证的,因此先要让大众具足对佛的信心;十几年之后,佛再转第二转法轮,教导大众转入佛菩提道,并且藉着教外别传的方法来帮助四众弟子亲证如来藏;像这样子亲证如来藏而能够发起实相般若智慧,才能够进入三贤位当中,才会有智慧能够次第进修而到达初地,也才能够进修一切种智;因为是 佛这样的施设,才使得四众弟子们有可能实修成佛之道。

  假使 佛在一开始弘法的时候,就解说连阿罗汉都不知道的如来藏法性、以及亲证如来藏之后能够发起的实相智慧等等的法,那么所有的人可能都没有办法信受;再说,那个时候 佛也还没有度人成为阿罗汉,所以在因缘还不成熟的时候,当时所有的凡夫、以及外道势必会误认为:佛说的常住如来藏就是他们所理解的意识心。除此之外,由于有一些证得解脱道的阿罗汉,他们能够回小向大、回心大乘法;而这一些回小向大的阿罗汉菩萨们,因为随同 佛教导而证悟明心,因此就显现了般若实相确实是可以亲证的,并且是可以生起实相般若智慧;当他们有了实相般若智慧之后,接着也才会有 佛宣说原始佛法中第三转法轮时期的唯识方广诸经典。最后菩萨们终于了解到:成佛所依凭的智慧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函盖了四智圆明;而一切种智的智慧是必须从亲证如来藏的一切种子来发起。

  因为这个缘故,大众就可以了解到:原来佛菩提道的内涵是由断我见、断三缚结开始,接着进一步再亲证法界万法的根源——如来藏,而发起般若实相智慧;有了这个根本无分别智之后,再进修相见道位中所应该有的后得无分别智;当后得无分别智圆满而进入初地的时候,才能够继续进修一切种智,当具足了知如来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而能够发起具足的四智,那就是四智圆明,也就圆满成佛了。因此,根据般若以及一切种智的修证,就可以证实 佛取涅槃之后,并不是如同声闻阿罗汉的灰身泯智的境界一样,而是有真实法常住,可以永无穷尽的利乐众生。虽然这是属于大乘经典的法义,但是并不是后来才有的,而是在原始佛法的初转法轮时期,四阿含经典当中 佛就已经预先埋下了伏笔。而事实的情况就是阿含部的许多经典,都是当时声闻阿罗汉们亲闻 佛所开示大乘经典之后而结集下来的,只是声闻阿罗汉他们没有办法证解其中般若以及种智的内容,所以他们只能够结集成为解脱道的内容。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就为您讲到这里,非常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