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一、缘起篇


  一、缘起篇[p53-71]

  兹有高雄县六龟乡 空生精舍 慧广法师,于《僧伽杂志》第十二卷第四期 (总48期,佛历二五四七、西元二○○三年七月二十日,第三页~第十页)出版“眼见佛性的含义”一文。然观看文中所述眼见佛性内容,不仅落入离念灵知意识心体中,仍是生灭有为之法,与 世尊开示不生不灭法大相违背,而且也违背证悟祖师所开示明心及眼见佛性的正理。如是之人,忝为僧宝之身,却已偏离世尊的正法,是为心外求法之人,明心尚且无份,而奢言能宣说眼见佛性正理,未之有也;正是未悟言悟者,正是以常见外道之邪见,用来误导佛门出家二众者,即成破法之人,以外道常见意识心来取代佛所说之第八识如来藏故,以外道常见意识六心之见闻知觉性作为佛性故。

  又慧广法师不知不解明心乃至见性正理,堕于常见外道的常见中,所以不能安忍于 平实居士对常见外道见的破斥(详见慧广其人在成佛之道网站论坛上之贴文),而以凡夫僧的资格撰文来毁谤已明心、见性之大乘胜义菩萨僧平实居士,实乃成就无根诽谤大乘胜义菩萨僧之恶业,是 佛所说的可怜悯者,正是现代佛门中之凡夫我见具体现成事例。因此,在此文中,末学除了佛的密意不能明说之外,将一一举示慧广法师“眼见佛性的含义”一文之错谬处,辅之以 佛开示的圣言量及眼见佛性之现量,使学人能知正法及邪法差异处,以建立学人明心、见性之正知见,及为今时后世学人为眼见佛性作准备。

  又正光所引诸书出处,除书籍出版品中本有标示书名、页数外,其余均用网路搜寻列出,并未标明所引页数。良以现在网路传递非常迅速,只要键入一个关键字,就可以列出许多资料引用,因此缘故,于网路上搜寻而得之资料皆不予标明页数,尚请读者谅达。

  转载慧广法师“眼见佛性的含义”全文如下:

  一、前言

  近几十年来,台湾佛教兴旺,也产生了一些新兴团体,它们有不同于正规佛教主张,因而引发了不少争议,远者如现代禅,近者如萧平实等都是。

  现代禅团体急流勇退,闭关潜修已多年,目前教界已较少有他们的争论;萧团体则十余年,不断的增大起来,同时对佛教界的批评也毫不手软。他们以大乘佛教后期唯识、如来藏的经典为究竟,凡不认同该思想者,即评为断见、常见或“附佛外道”,一些有名的教界法师长老都被列为“附佛外道”中,个人亦被列入(注)。同时,他们将佛学名词作不同于佛教的解释,然后非斥佛教人士不懂。

  (注):莲花生大士、达赖喇嘛、宗喀巴、印顺法师、惟觉法师、月溪法师、圣严法师、慧广法师、自在居士(法禅法师)、张志成先生、元音老人、徐恒志居士、南怀瑾老师、王骧陆居士、袁焕仙居士。详见网址: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4000/4000.htm

  本文只就重点“眼见佛性”来谈谈。

  二、略说一些观念差异

  “眼见佛性”这个名词的出现佛教界,并广为大家所知悉,根源于台湾萧居士团体。他的禅宗自创一说,说法不同于传统禅宗。如以下几种说法:

  将“明心”和“见性”分做两段。“明心”是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见性”是“眼见佛性”。“明心”不是“见性”,“见性”也不是“明心”。这种说法与传统禅宗说法不同。

  再来,他说,心是体,性是用,这也不同于传统佛教“性是体,心是用”之说。他又说,真如是体,佛性是用。这也不同于佛教所说,真如、佛性是同体异名之说。

  他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佛陀正法,凡不承认有第八识及如来藏的,都被归于断见邪知。于是整个佛教界人士不是被说成断见外道,就是常见,都成了“附佛外道”!

  以他的第八识、如来藏理论来说,连被称为释迦第二的龙树菩萨,也是“附佛外道”了。因为从龙树的般若中观思想中,看不到有第八识、如来藏。坦白说,连教主释迦牟尼佛,也都成为他眼中的附佛外道了,因为从记载佛陀言行的四部《阿含经》中,我们找不到佛陀有谈到第八识与如来藏。所以,佛教教主也成了附佛外道。这可真是笑话!当然,他很聪明,他说阿含有密意,就是在说第八识与如来藏。

  三、第八识正名

  在解说“眼见佛性”之前,先来说“明心”是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之谬。这是佛教名词的颠倒乱用。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识,可以说,它是妄心,是根本无明。如果说“明心”是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那么,你是见到妄心、见到根本无明吗?如果是这样,怎么可以说是禅宗所说的“明心”呢?如果你见到真心,真心怎么可以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或说是如来藏呢?这些名词,佛教在使用上,都有一定的含意,颠倒使用,只有附佛外道才有这种现象。

  再来,如果说,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真心,那么,(唯识学)何必谈“转识成智”?直接以识为佛好了!可见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真心,有这种过失。

  或者说,第八识(阿赖耶识),其体是真心、真如,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见得真心。没错,第八识(阿赖耶识)其体是真心、真如,但佛教说第八识(阿赖耶识)时,并不是在说真心、真如,而是指迷于真心之后所起的妄心作用。八个识只是在指陈一个妄心,妄心分而有八个功能,就叫作八识。

  如果说第八识(阿赖耶识)其体是真心、真如,那么,第七识、第六识,乃至前五识,其体又何尝不是真心真如呢?妄原无本,一切根识境无非真心所显,迷真说名妄,非实有妄可得。如此,为什么不说“明心”是见到第七识、第六识,乃至前五识呢?可见,说“明心”是见得第八识(阿赖耶识),有其过失。

  四、“明心见性”正名

  接著说,“明心”不是“见性”,“见性”也不是“明心”之谬。如果说,“明心”不是“见性”,“见性”也不是“明心”,那么,显然“心”和“性”是两样东西了。有二即是现象界,相对世界岂是佛法究竟所证?

  《六祖坛经》:“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见《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正光查云:坛经品名有二种版本,慧广法师此处所言品名无误。)

  《坛经》中六祖又说:“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禅宗祖师都如此说了,还要怀疑吗?

  所以除非你的“明心”是见到妄心,否则没有理由说“明心”不是“见性”。如果是见到真心,真心即自性,如此,还会“明心”不是“见性”,“见性”不是“明心”吗?

  五、“佛性”正名

  至于说“真如是体,佛性是用”,这当作方便说可以,当作真实说,又是二法了。在一般通称上,凡说“性”的,其含意就是“体”。佛性是什么呢?依文意看,就是“觉悟之性”。能令你觉悟、成佛的还是作用,这说起来有些那个吧!好像成佛有不究竟、不圆满的样子。所以,佛教谈到“佛性”,一向都当作“体”看,不会把“佛性”当作作用看。

  那么,什么是佛性或真如的作用呢?六根、六识就是。如果佛性是作用,那六根、六识又算什么呢?

  如此,这个“佛性”可以用眼睛看到吗?这是本主题的重头戏了。

  六、“眼见佛性”正名

  “眼见佛性”的经文,见于《大般涅槃经》中,卷二十五(正光案:慧广引用者为宋慧严等依《泥洹经》,与北凉昙无忏所译内容略有出入,卷数安排亦大不相同。今据《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所载佛语,引述如下:

  “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则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看得懂这段经文的含意吗?所谓“眼见佛性”的意思,不是某居士等人所说的以“肉眼见佛性”,而是以“佛眼见于佛性”的意思。此段经文可证:“善男子!如汝所问:‘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说的多清楚。

  另外,“眼见佛性”也就是亲证佛性的意思,并非只是听闻到佛性,或者理解到佛性,请看经文:“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正光案:慧广只引宋朝慧严版之《泥洹经》或北凉昙无忏之译本,故意忽略平实导师所引据之《大般涅槃经》佛语,似有不承认《大般涅槃经》之意。兹引《大般涅槃经》中佛语作为比对之用:佛言:“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

  《大乘义章卷二十五》:“地前菩萨闻见佛性,以闻见故名大声闻,地上菩萨眼见佛性,以眼见故说之为证。”

  所以,“眼见佛性”其实就是“亲证佛性”的意思。如果一味要把他说成“肉眼见到佛性”,才是见性,那是有些扯了!

  总之,肉眼能见佛性只是表相,并非肉眼本身能见佛性。不然大家都有肉眼,为什么不见佛性?当知肉眼只是工具,天人用之成天眼,见物无隔碍;阿罗汉用之成慧眼;菩萨用之成法眼,见诸法差别相;诸佛用之成佛眼,能见佛性。

  七、“眼见佛性”相关经文

  再来看《大般涅槃经》“眼见佛性”的相关经文,“师子吼菩萨品之二(正光案:此应为宋慧严版之《泥洹经》所载,非是 平实导师所引证之《大般涅槃经》。慧广此处言为《大般涅槃经》所载,有误。)”中载:“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

  看得出来,相对于“闻见”佛性,这个“眼见佛性”是亲证佛性的意思。

  《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正光案:同前所述,非是大经)载:“持戒之人,复有二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邪见同止,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性自能持。若遇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上诸师同学善友诲喻乃知进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

  《大般涅槃义记》卷九注解:“前中三番,一约十地体德分别,证体是慧,余德名福。故今说言慧庄严者,谓从一地乃至十地,福庄严者檀至波若非波若波罗蜜。是义云何?檀等六行各有二种:一随事造修,非波罗蜜不能到于诸法实性,非是自性清净度故。令理成者,是波罗蜜到法实性,是其自性清净度故,然今文中分取波若,是波罗蜜为慧庄严见法实故,前之五度及波若中非波罗蜜悉判为福,不能见法如实性故。良以波若波罗蜜多行成在十地。是十地体,故就位论,谓从一地乃至十地,余非地体,当相以辩,故言谓檀乃至波若,于波若中有非福德者宜须简别。故复说言,非是波若波罗蜜矣。二就人分别,慧庄严者,谓佛及与十地菩萨。(正光案,少了一个字:文)中略故,直言菩萨不言十地,良以十地与佛同能‘眼见佛性’,故合为慧;声闻缘觉乃至九地,皆悉不能眼见佛性,同判为福。”

  这是说,修行要能正道体性,才属于“慧”,不然,都只是修“福”而已,而证得体性者,就能“眼见佛性”。

  《大般涅槃经义记》卷十:“佛及后身‘眼见佛性’显成身,常随法身故彼有之。九地菩萨虽未眼见,闻见明了,知如来藏是己自体摄法成身,常随法身彼亦有之。八地已还,未得同彼故不说常。”

  再来看《涅槃宗要》卷一:“初地以上‘眼见佛性’,遍遣一切遍计所执,遍见一切遍满佛性故。地前凡夫、二乘圣人,有信不信、齐未能见,以未能离一切分别,不能证得遍满法界故。若依第三证不证门,二乘圣人得见佛性,一切凡夫未能得见。所以然者?二空真如即是佛性,二乘圣人虽非遍见,依人空门证得真如,故亦得说‘眼见佛性’。”

  这是说初地以上菩萨,就能“眼见佛性”,然后,就没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那么,他会见到一切都是佛性。而人空、我空之后所显的真实、无妄就是佛性。

  至于“佛性”是什么?请看底下经文,看懂了也有助于理解“眼见佛性”的含义。

  《大般涅槃经》第二十八(正光案:同前所述,非是大经,而是《泥洹经》,亦应是卷二十六,非是卷二十八):【“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佛性亦二:一者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正光案:慧广此处又掉了八个字:‘闻有佛性、如来之身’)”】

  “复有佛性如来之身(正光案:慧广法师将上段经文中的八个字改为‘复有佛性如来之身’,转接在此一段经文中,形成纂改经文及断章取义)。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来解脱。非色者,如来永断诸色相故。佛性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了了,故名非色。”

  “善男子!佛性者,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谓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

  八、祖师说“眼见佛性”

  谈完了佛经中“眼见佛性”经文,在(再)来谈谈其他的。《马祖道一禅师语录》中载:

  “声闻闻见佛性,菩萨‘眼见佛性’,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

  这段语录很有意思,“一悟永悟,不复更迷”。

  近代有位提倡“安详(祥)禅”的耕云居士在《心经讲解》(正光案:应为《般若波罗蜜多多心经浅解》)中说:

  “古德说:万事万物,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分析谓之空,菩萨眼见菩提、眼见佛性。‘眼见佛性’,你说什么不是佛性?如果用观照,那不用分别,当体即空。所以我们可以了解:般若不但是实相的本身,也是一种眼见佛性的观照法门。”

  “眼见佛性”的相关经文,个人所见大致如上,其他若有所见,欢迎大家指出。

  九、“眼见佛性”的含义

  上面所列的相关经文中可以确定“眼见佛性”的真实性,并非某人的杜撰。但“眼见佛性”的含义是什么?才是重要的。

  如果说“眼见佛性”就是依文解义的“用眼睛看到佛性”,或者说,把他特别强调成“肉眼可以看见佛性”,这将会产生语病与过失,非智者所应语。

  为什么?如果说眼睛可以看见佛性,何以某人能见,一般人却不能见?如此怎能说眼睛可以看到佛性?大家都有眼睛,为什么不见佛性?肉眼可以看见佛性?同样犯此过失。

  再说,如果佛性能被眼睛所见,佛性便是个对象、是个境界,那么见到了佛性,对修行有什么用处呢?既然佛性是对象,就不是你,见时在、不见时就不在了,见了佛性也不能成佛,见佛性何用?

  又,如果说“肉眼可以看见佛性”,更有违大乘佛教“五眼”之说。大乘佛教提到由人成佛,共有五眼来相配合,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凡夫只有肉眼,天人有天眼,阿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诸佛则有佛眼。

  这四眼很明显是有别于肉眼的,不然何必各别安立名词?但四眼又各别存在于肉眼之外吗?也不尽然。天人的天眼作用,也是依于肉眼而显,阿罗汉的慧眼也是依于肉眼而作用,菩萨的法眼也不离肉眼,诸佛的佛眼呢,难道肉眼之外,多了一只眼睛吗?也不是。所以,五眼从外表看来,其实都是同一肉眼。

  但别忘了,五眼同一眼,只是表象,其实是不同的。就算没有肉眼,或肉眼不产生作用,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者,他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还能作用。佛十大弟子“阿那律”眼睛瞎了,靠著天眼如肉眼见物。

  所以说,“眼见佛性”一定要把它强调成“肉眼可以看见佛性”,是有语病与过失的。与其说肉眼可以见到佛性,不如说佛眼见到佛性比较正当。当知肉眼只是工具,非是肉眼能见,而是佛性依于肉眼而见佛性。

  所以说,“眼见佛性”,其实是佛性自见于佛性,就如“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说,并非表示翠竹、黄花就是法身与般若,而是法身无象,应物现形,不然,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就成草木了;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就成无情了。修行到最后,却成了无情草木,这岂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

  因此,眼见佛性应该说是心眼见道佛性,比较不会令人误解,心眼即指佛性,佛性依于六根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可见佛性,岂只是肉眼能见佛性呢?

  前面说,“眼见佛性”,其实是佛性自见佛性,有人可能会怀疑:佛性如何自见于佛性呢?就如眼睛,如何自见自己的眼睛呢?那是说不通的。所以,这是相应、契入的意思,假名说为“眼见佛性”,不然只是法身无相,应物现形,见得佛性境界的意思了。

  十、总结

  可以对这个主题做个总结了。

  “眼见佛性”,在语意上,是个很容易被误解的名词,除了《大般涅槃经》之外,其他佛经都找不到这个名词。在佛学辞典中,无论《三藏法数》、《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佛光大辞典》等有名的辞典,也都找不到这个名词。古来禅师也从来不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

  一个只有一本佛经提及,连所有佛学辞典都查不到的名词,为什么会被广为讨论呢?实由萧居士所引起。他说“见性”就是“眼见佛性”,必须能够“眼见佛性”才是见性。于是,争论开始产生。

  但大家应该先清楚他所说“佛性”的定义。他说,真如是体,佛性是用。这不同于佛教所说,真如、佛性同体异名之说。换句话,他所谓的“眼见佛性”,是眼睛见到了“佛性的作用”。因此,他所说“见性”,也不同于禅宗“见性”的内容。

  然而,正信佛教徒,是不会把佛性当作用看的,当听闻到“眼见佛性”时,直觉的理解,就是“眼睛看见了佛性”的整体。这个眼睛当然是只是指肉眼。肉眼见佛性,其过失,在先前主题中已谈过。这里就不再谈了。

  但是,“眼见佛性”并非虚语,它是一种明心见性之后的境界,没有明心见性的凡夫,是不能“眼见佛性”的。它的含义就如《宗镜录》所说的:

  “见如来性者,虽有烦恼,如无烦恼;若实明宗见性,即肉眼而名佛眼。”(第八十一)

  “如来五眼,众生悉具,非待证圣方有,涅槃经云:若学大乘人,虽是肉眼,而名佛眼;二成(正光案:成字应为乘)虽具天眼,不名佛眼。”(第八十)

  “我此宗门,非报非修,是发得五眼,以本具圆故(正光按,应为“以本圆具故”),若悟修佛乘人(正光按,应为“若悟佛乘人”),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即肉眼而名佛眼。”(宗镜录大纲卷十六)(正光案:应为宗镜录卷八十。慧广可能引自《雍正御录宗镜大纲》?故有“大纲”字样。)

  修禅宗明心见性开悟的人,以具有佛的智慧,便以现有父母所生之身的肉眼,而成为佛眼。肉眼成为佛眼后,才能“眼见佛性”,不是凡夫的肉眼就能见到佛性,不如此说,强调肉眼或眼睛能见佛性,是有过失的。

  另外,“眼见佛性”的过失是:

  “眼”是六根之一,为什么六根之中,只有“眼”能见佛性呢?“耳”不能见佛性吗?“鼻”不能见佛性吗?“舌”不能见佛性吗?“身”不能见佛性吗?“意”不能见佛性吗?六根之中何厚“眼”而薄其他五根呢?

  其实不然,六根都能见佛性。为什么呢?六根都是眼啊!只是此眼非彼眼。所以,既然六根都能见佛性,就不适合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禅宗古来祖师从不用“眼见佛性”来表达见性,而直接以“见性”来表达,以免众生误会曲解。

  当知“见性”不在根,而在“见”,六根若无“见”,只是六个废物。“见”因六根而分为六,其实是同一“见”。《楞严经》说:“元(正光案:慧广在元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依”)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解说到这里,还有人会执著必须“眼见佛性”才是见性吗?

  再来,如果像萧居士所说那样,“眼见佛性”是用来表达见到佛性的作用、或见到佛性的境界,那么,古代禅师的表达会比用“眼见佛性”的表达还适当。他们怎样表达呢?就是: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