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7集 天台宗(一)

正纬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要继续跟大家讲,《宗通与说通》“第七章、各宗地位略判”。

  今天的内容应该就是从天台宗开始讲起,不过在讲之前还是一样,我们一定要很谨慎地提醒大家,就是我们在讲这部分章节,乃至于我们在学这部分章节的时候,秉持的概念应该是怎么样呢?第一个就是,我们谈到了独立宗派,乃至于说以单一的一经一论当作立宗的根本的时候,我们在谈到这些的缺失的时候,我们的心态上不是为了要较量长短乃至于诋毁先贤;我们最主要是应该是要体会古圣先贤用他一生修行淬炼出来、所呈现给我们看的修行的历程,我们应该是要从里面学到对我们自己的修行有帮助的事情。因为在佛门修行,真正在乎的其实是生死大事。所以我们不是要用来较量长短,也不是要用这些事迹来沽名钓誉,都不是。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要回复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大事,这个才是真正缅怀先人的方式。第二个就是说,我们在每一个讲次里面,我们都会不断的提醒大家。就是说这个讲次最重要的用意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不应该再去单独再去立宗派,实际上应该是要全面性的修证佛法。所以在开讲之前的话,都一定要先提醒大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天台宗。天台宗也跟前面我们所看到的三论宗一样,它都极为尊崇 龙树,所以甚至有人把 龙树菩萨把祂列为是天台的高祖。当然就是说,这部分推崇 龙树菩萨,到底是说实质的意义,还是说当时立宗立派的实际的需求呢,这个部分我们就不必探究;但实际上就现在的文献来看,龙树菩萨的确就是所谓的天台高祖。天台宗从真正开始有宗派记载的人物是从慧文法师,慧文法师传到了慧思法师,然后再传到智顗法师,智顗法师可以说是天台宗的灵魂人物、核心人物。智顗法师,我们就稍微跟大家介绍一下智顗法师。

  智顗法师他出生的年代就是南北朝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的父亲是梁朝所倚重的一位官员,他的父亲非常的杰出,甚受帝王的倚重;所以,当时虽然说周遭南北朝的环境战乱不断,很多地方其实都是民不聊生,可是就是因为他的父亲为朝廷所倚重,所以其实智顗法师他自幼的生活是过得,跟周围的环境比较起来是相当相当的安定。可是世事好景不常,梁朝后来就倾灭了;梁朝倾灭了之后,他的父亲当然原来在朝廷方面所享受到的恩宠就已经没有了;所以就会随著大时代的变迁,开始体会了战乱的种种的苦处。所以这个时候,智顗大师曾经写下了,他说自己当时是“叹荣会之难久,痛凋离之易及”。最后他在感叹现实环境这么艰难、这么困苦,体会到诸般的苦之后,他终于决定要寻求生命的真正的意义,从此一脚踏进了修行之路。他也自己也写下了,他说他自己“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他在十八岁那一年就出家了,出家了然后从此之后就舍弃了这个世间的这些荣华富贵了。智顗法师他后来碰到慧思法师的时候,跟慧思法师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师徒两个人非常的契合。慧思把他当作是好不容易历劫以来再重逢的弟子一般殷勤对待;智顗也不辜负慧思师父的期待,所以智顗也是非常的用功去修习佛法。

  智顗他在世的时候,其实所留下来的著作并不多,最主要都是以讲学为主。他的主要著作主要有三部:一部叫《法华文句》,再来是《法华玄义》,再来是《摩诃止观》。从他著作的名字来看,相信大家都会发现到说,智顗有两部著作,三部著作里面有两部著作,都是以《法华经》为主要的论述对象。没有错!智顗大师就是以《法华经》……对于《法华经》非常的尊崇,所以他其实主要的论述也都是以《法华经》当作一个基础来讲述的。

  底下我们就开始来介绍天台的思想。首先,当然我们要看它的思想内涵的时候,都要从它的判教开始看起。不知道各位菩萨还记得吗?什么是判教呢?判教就叫作教相判释,也就是基于你现在的了解,把你所看到的所有一切的教法跟义理作适当的判别,并且将它安排在适当的次第上,这个叫作判教。那判教呢,可以从这个判教我们可以理解到说,作判教的人到底他是如何去理解这些法的内涵,并且如何去安排法的次第。所以,判教是理解这个人对于佛教教义了解多少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那我们就接下来来看智顗的判教。智顗的判教可以用简单的四个字来形容,就是“五时八教”。

  首先我们来看看智顗的“五时判教”。就智顗法师的看法来说,他认为,第一时叫作“华严时”。也就是 佛在菩提树下证成佛果,自在菩提树下证成佛果之后,中间经过了二十一日所宣讲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集结在《华严经》里面;《华严经》里面描述的是佛菩萨的自证圣智境界,所以这个叫作第一时是华严时。华严时之后,接下来 佛就开始宣讲阿含。这个是从鹿野苑化度五比丘开始,一直延续了十二年的时间,在这个十二年的期间,佛不断地在教授解脱道的道理,这部分的道理大部分都集结在《阿含》里面。并且这个部分到后来的,比方说智顗法师在判教的时候,是把“阿含时”的内容以“三藏教”来称唿。所谓的三藏教就是经、律、论三藏,并且“经”这个部分特指的就是《阿含部》的经典,所以叫作三藏教;阿含时就是以三藏教作为教法的内容。接下来呢,阿含时之后接下来就是“方等时”。智顗法师认为说,阿含时之后接下来接著就是方等时,这个时间历时有八年。在智顗大师认知里面,他认为方等指的就是唯识的经典,比方说《楞伽经》,比方说《胜鬘经》等等。所以他是认为在阿含时之后,佛就开始宣讲唯识的经典。宣讲唯识完了之后,接下来就进入所谓的“般若时”。这个般若时讲的其实就是《般若经》----大小般若经等等。般若之后接下来就是所谓的“法华及涅槃时”,宣讲的是《法华经》跟《涅槃经》,申述的是真如跟佛性非一非异的道理。

  所以按照智顗法师的判教,他认为,佛陀一生的教法,从华严、阿含之后,就是方等唯识,接下来是般若,接下来就是法华,这是他关于 佛陀教法的时序的判断。从这里,我们其实可以马上就可以理解到说,智顗法师的判教关于五时的部分,其实是跟印度之前的智光法师判教是非常类似的。智光法师是清辨法师的弟子,根据《华严经探玄记》的记载,智光法师在判教,他是判初时的教,也就是第一时的教是《阿含经》,次时的教就是所谓唯识的诸经,那最后一个教就是所谓的《般若经》。把这两种的判教比较起来我们可以发现说,除了前面的《华严经》跟后面的《法华经》之外,其余的关于中间的阿含、唯识以及般若三部、三个时期的判断,其实智顗大师是跟智光法师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一个判断呢?其实从文字上来讲,文字上来讲的话,似乎也有它的一些道理。比方说,一般人会觉得《阿含经》里面讲的事情,是所谓的心跟外面的境都同时都是有;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是要根据心有跟境有的状况,不断的在蕴处界作观行,然后希望到最后能够解脱。可是这个解脱,要往哪个方向解脱呢?所以,一般人因为看到唯识的经典里面,谈到了非常非常多细微的名相跟心识运作的道理,所以一般人会觉得说,唯识学讲的是不是就是讲境实际上是空但是心却是有----境空心有?如果把境空心有跟前面的阿含连结起来,也就是从阿含的心跟境两者都是有,然后再进一步的修行,就到唯识的心仍然是有,但是境就是空了。这个从文字上看起来,似乎好像也符合唯识学里面不断的在描述各种细微的心识运作的道理,好像是一致的。按照这文字的编排上来讲,既然一开始是心跟境两者都有,接下来是心仍然有,但是把周围我们所面对的这些境给空掉了;接下来似乎唯一的出路就变成说把心跟境两者都空了。所以他们就会推想,接下来唯识之后,接下来是不是就接到《般若经》了?因为般若经前前后后都在讲,都在讲这一切诸法都是空的道理,看起来也似乎是符合心境两者都是空的状况。

  所以我们可以说,智光论师跟智顗法师他们所作的判教,除了初时的华严跟后时的法华涅槃之外,其他三者的判教,就一般的依文解义的状况来讲的话,也是情有可原的。但问题就是,这个到底是不是符合于经典原意的一个判教方式?这个我们后面会再来说。

  我们紧接下来再讲,智顗大师的判教除了五时之外,另外还有所谓的八教。八教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叫作“化仪四教”,主要是把教法按照不同根器的众生而作出分别。这个部分跟一般的认知,就是按照不同根器众生而有所分别去说法的内涵是一致的,比较平常,所以我们就不用再多看了。我们要看的是另外的四个教叫作“化法四教”。化法四教是智顗法师除了五时之外,另外一个判教的核心,是专门针对教义的内容来作评判的。那他又有分成四个化法四教,就是藏、通、别、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个教。那要提醒大家的就是,“藏通别圆”这四个字,并不是智顗法师的专利;因为在智顗之前,其实就已经有在用藏、通、别、圆的这些字眼,有出现在其他宗派的论述里面;只是说他认为藏、通、别、圆这四个字,应该要作如下列的解释。我们底下就来一一的看到,智顗大师是如何解释这个四个字。

  首先关于藏教的部分。智顗认为藏教最主要指的就是三藏教,指的就是经、律、论,经的部分又特指是阿含的经典;这个三藏教最主要就是要化度二乘的人。他认为说这个教的内涵,包含了在经文里面会看到的四圣谛、八正道跟十二因缘。智顗大师对于三藏教的看法,其实也确实符合了《阿含经》所显示的经文的内容,确实就是四圣谛、八正道跟十二因缘。

  除了三藏教之外,智顗法师也认为,藏教它的空观是所谓的“析空观”,分析,也就是说用分析的方式让人来体会空的道理。比方说,在说明事物的空性的时候,我们就用分析、分离的方式,层层的剥开一件事物。比方说,我们如果看到一个椅子,然后我们就开始把这个椅子拆成椅背,开始拆成坐的部分,再继续拆成四只脚;所以,椅子原来是一个整体,经过这样拆解之后,就分成了椅背、椅垫跟椅子的脚等等;所以,原来椅子的整体在这样子拆解之下,就不再存在了。同样的,我们如果继续再看看椅背的部分的时候,我们同样也可以把椅背继续往组成的分子继续拆解。比方说,把椅背再拆成软质的、有垫的、让人觉得舒服的布套的部分,然后还有什么,还有它内质的,比方说是金属或是木质所作的材质的部分,还有再加上额外的栓锁的部分等等。所以按照这样的原则,我们从一个整体的椅子的概念出发,可以经过一层的拆解,把它拆解成为椅背、椅垫、椅脚等;然后又可以继续再进行第二层的拆解……继续这样一直下去、层层拆解下去的话,那会发现说,其实事物到最后我们会勐然一发现说,那我们拆解到最后,原始的椅子到底到哪里去了呢?它有实质的存在吗?

  这个就是简单的跟大家介绍析空观的方式,用分析解离的方式让大家能够体会到,眼前的事物并没有实存的自性存在,这是一个方法,也就是析空观。智顗法师认为藏教讲究的就是析空观。当然就是说,这个部分我们提醒大家,我们现在讲的都是智顗法师的看法。所以,当然藏教的本身是不是只有析空观呢?那倒不然。这个我们在后面再来一起讲。

  接下来,我们应该紧接著再来看看,智顗法师所认为的通教是什么呢?他认为通教乃是般若类的经典,是三乘----声闻、缘觉跟菩萨三乘都同样要修习的教法。他认为通教跟藏教的差异,我们前面讲的藏教的差异主要就是说,三藏的藏教讲的是生灭的十二因缘,讲的是用分析的方式去体验空的道理;但是通教的话,讲的就是不生不灭的因缘,并且是用直接体会、当下体会的方式去入于空的道理。这个是他所认为的通教跟藏教的主要的差别。所以我们可以总结来说,智顗法师认为通教就是包含了般若类的经典。当然这个部分我们也会在后面跟大家说,这样子的看法是有他的缺失的。

  接下来别教部分的话,智顗大师认为说,别教就是不共二乘人说,只是菩萨为菩萨所开示的道理,叫作别教。这个部分一直以来,大致上大家都会同意这样的说法。但智顗大师同时也认为说,别教的部分是以所谓的中道佛性为真理;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去看了什么是中道、什么是佛性,这个就得要好好的思惟一番。并且智顗大师认为别教的方式,修行的方式是“历别入中”,也就是他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体会才能够入于中道。请注意,他是认为要一次又一次的体会,“历别”,一次又一次的体会才能入于中道。这个部分仍然是我们在后面会给大家分析。

  最后是智顗大师所谓的圆教。圆教就是要化度最上根的利根人,所以是直接在当下就让这个利根人能够入于中道佛性。当然这个部分由于指的是最上利根的人,当然他的这个境界到底是从哪一个位阶的人开始算起,是最后身的菩萨呢,还是哪一个位阶的菩萨呢,这个部分就值得要好好的思量。

  以上我们就简略的介绍了,智顗大师的五时八教判教里面的藏、通、别、圆所谓的化法四教。至于说这个化法四教里面的内容,我们下一个讲次再为大家讲解。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阿弥陀佛!